第三章 四种表述方式
阅读讨论不仅仅是两个人针对某个观点单刀直入的沟通。它的运作融入了多种动机和功能,是一项更复杂,沟通层面更深的活动。
一、说给自己听。
说给自己听的动机,源于倾听自己的内心想法,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老化。除非化成口出,否则我们并不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把想法,想法说出来的动机。不仅止于聆听自己的内在,同时,更希望通过和听众的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这种事单靠自己是做不到的。
二说给别人听。
通过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听众将听到的东西内心消化,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反应给说话者,说话者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检验自己的发言。说给别人听的私人动机,不外乎是希望通过别人对自己发言内容的,全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之所欲。
三、大家一起来发言
大家一起来发言的私人动机在于加入一个讨论团体,并希望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那些靠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棘手的、复杂的问题。
这种集思广益的行为的确讲,我们对一本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到单兵作业是无法达到的境地。
四、聊出新想法。
加入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参与的动机,因为大家一起来发言,不仅能惠及每个人,对我们的理解,成就一个更完整的认知。讨论本身通常也能激荡出新的火花,深化我们对文本的认知,而这份认知在未经讨论之前,大家通常都知之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是一种征服未知领域的震撼,一种真相大白的体验,因为他深入参与,共同讨论,我们更能体会文本丰富多元的样貌。。当读书讨论产生新的变化时,老师们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当心想法出现时,我们如何确定它的新鲜度。这里的心事重,儿童的理解定义,不是老师的,老师也会从孩子们的讨论中得到启发。
第四章 儿童也是评论家?
一般认为评论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成人才能从事的活动,他可不是天生的本领。而众所周知,分析评论最能让你对阅读倒足胃口。这些老师们似乎相信,评论就是和抽象概念打交道,是一种经过缜密计算,对文本的大解剖。
儿童具有天赋的评论能力,而且自成一个。不管提问,报告比较和判断,对儿童而言都是出于直觉的行为。儿童们总是对自己的意见和感觉轻描淡写,他们感兴趣的反而是朋友们的观感。
关于评论,有一则颠扑不灭的真理。评论谈的是自我的体验。评论不外乎是以读者对文本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向外拓展,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陈述一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交代自己阅读的感触,正因为评论过程和读者自己的阅读经验息息相关,对儿童和评论有兴趣的人大可从读者反应论切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