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乡村振兴视域,谈于康宁青竹织梦

【摘要】 安青网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振兴则文化先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先行者,对拉动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卓然成效。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康宁竹编手工艺品为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的乡村振兴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安徽财经大学“云建南山”小分队在8月5日前往独山镇游芳冲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党支部书记关于乡村视域下的康宁竹编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振兴则文化先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先行者,对拉动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卓然成效。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康宁竹编手工艺品为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的乡村振兴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安徽财经大学“云建南山”小分队在8月5日前往独山镇游芳冲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党支部书记关于乡村视域下的康宁竹编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图为游芳冲村党群服务中心环境图


乡村振兴的精神激励、道德滋养

8月5日清晨,我们的“云建南山”调研小分队来到了康宁竹编工艺品品企业所在的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党群服务中心,想就乡村振兴与康宁这样的非遗企业采访何书记,只见何书记拿着茶杯有条不紊向我们走来,热情地招待我们地调研人员,亲切地方言质朴而热切。

期间何书记谈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地不断加速,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镇,加上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一些农村非遗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挤压而逐渐消失,许多精妙的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国家非遗——康宁竹编传统手工艺便是遭遇这种困境的乡村非遗之一。何书记坦言“康宁竹编人工成本很贵,材料竹子价格也很贵,成品价格也很贵,况且很少年轻人来加入,只有一些70甚至60年代的人在坚守,80新生力量几乎看不到”。因此,系统化、精细化传承非遗,充分激发并弘扬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正能量,使之更好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已是极具价值的时代命题。

图为调研人员与游芳冲村党支部何书记深度访谈


攻破两座大山——人才留住与劝回

“常住人口仅占总人口1/4,大部分在外工作,要回来才能振兴乡村,人才留住与劝回,是我们目前要做的关键性问题突破。”何书记跟我们直言道。大城市的企业尽量往城市、乡镇农村搬迁,这是一个大趋势,把大学生这些人才引回家乡来,发展我们农村的产业拉动经济。对此何书记也一阵见血指出,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缺少能留住人才的企业,很少像康宁竹编工艺品这样能出口到国外的规模企业,没有工作岗位,没有薪资是留不住人才的,乡村振兴也是遥遥无期的。

为了留住引进人才发展乡村,政府采取很多措施,何书记像我们举例,大部分的钱会流向乡村,7万亿分到全国乡镇,每个镇能分到2亿多,很庞大的数字直观感到乡村振兴的力度。成功人士回家乡,各个方面政策优惠扶持,干的好的还有政府津贴,并且聘请成功人士到村里做书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像邹红老师这样回乡带动70就业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但对于更新生代的力量却也劝不回,很少有年轻人回来学竹编手艺。

图为采访后调研人员与何书记合照留念


走进基层群众倾听个体户声音

与何书记深度访谈结束后,我们的调研人员又来到了当地一些个体户,聆听他们的心声。当调研人员问道是否会自己在家制作竹编来使用时,他们都摇头说不会。确实,竹编这项传统非遗手工艺耗时耗力,且对技艺要求不低,一般家里都不会自己动手来制作使用,这也就导致这项非遗手工艺难以找到继承人,人们都不愿意去做。想要靠非遗来推动乡村振兴也任重道远。

图为调研人员走访个体户基层群众


乡村非遗是乡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也担负着乡村振兴的重担,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