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家长都懂得高质量陪伴

晚饭后外出散步,听见一对母子的对话。

男孩说:“妈妈你看,花坛里面有‘2021’的数字。”妈妈头也不回地径直朝前走,嘴里还在说着:“快走,早点回家洗澡。”男孩低着头撅着小嘴跟在妈妈后面一声不吭。

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很多地方单位门前和广场上都摆放了花坛,看上去十分喜庆欢乐,也因此吸引力不少孩子的注意和驻足。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孩子传播讲解历史知识,生动的户外教学活动比枯燥的课堂知识灌输效果会更好。家长们何不抓住这样的教育机会呢?

著名亲自教育专家、微教育事业创始人朱晓平老师曾指出:人人是老师,处处是学习,事事是案例。微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理念就蕴藏在每个小细节里。

如果男孩的妈妈试着换一种说话方式和语气姿态教育,效果一定会更好。妈妈或许可以停下前行的脚步说:“是啊,儿子,你观察的真仔细,妈妈刚才都没注意到。这花儿真漂亮!对了,儿子,你知道今年七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如此与孩子展开互动,不仅可以向孩子传授历史知识,而且在无形中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培养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家长抱怨,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好好陪孩子。许多父母因此和孩子的关系逐渐疏远,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感到无能为力。家长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孩子太难管了,他(她)根本就不听我的话。

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或许家长们就不会把错误归咎于孩子身上,家长们最该反思的恰恰是自己的言行。

在《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其中一种爱语就是精心的陪伴,即是要抛开一切杂念,集中注意力地陪在爱人身边,回应爱人的情绪和感受。

对于沉迷于手机世界里的现代人来讲,精心的陪伴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虽然空间距离很近,可心理距离确是非常遥远。

很多陪伴其本质上是一种低质量的甚至是无效陪伴。虽然在同一屋檐下相伴很多年,依然比不上有的人分隔两地的相处。

真正的陪伴不是我们都在低头玩手机,而是彼此关注着对方的一言一行,理解着对方的情绪感受,从而进行着高质量的对话交流。

记得有位著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我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不在家,但我与孩子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这得益于我跟孩子之间的高质量陪伴。我陪孩子的时间远远少于大部分家长陪孩子的时间,但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我都十分珍惜,甚至让我的家人帮我关掉手机,让我的助理有任何事都不要来找我。”

爱孩子,渴望将一切最好的东西给他们,是每位父母的心愿。父母们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富足,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滋养。这种滋养是爱的供养,会给孩子一生带去无穷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