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物致知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但这知,因所格之物,只是那一物之知,不是全体之知,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呢?”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就是渊,心之本体无所不包。它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才失了其全貌。心中的理无穷尽,原本是一个渊,只因私欲阻隔,渊不见。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阻碍全清除,复其全貌本体,就是天和渊。
先生又望着窗外的天进一步说:“比如眼前看到的天,是晴天,走到旷野,四外看到还是这个天。只因眼前被房屋墙壁阻隔,不见天之全,如何把房层拆除,看到就是全部的天了。由此可见,部分良知和全良知无二。”
【浅谈】
1、“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是《中庸》对圣人所下的定义。其原文如下:
唯天下至圣,
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
行而民莫不悦。
2、这就是古人对圣人下的定义。圣人如泉水之涌,洋溢于外,广博如天。民无不敬,民无不信,民无不悦。以此行天下,凡有血气的活物,都敬爱,圣人便与天相配。也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者,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玄德之人。
3、如此之大知,知一节即全体之知。知是知良知。良知乃心之本体,即道。道本完整,原无缺陷,“不出户,知天下”,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见一斑而窥全貌。私欲再怎么遮蔽,只是良知不能完全彰显,但良知还是无所不至、无所不包,只是一个。
4、先生又用人眼所见及房屋、墙壁遮蔽住了阳光、天空打比方。如此遮蔽,阳光、天空该是什么还是什么,不以遮蔽而损之一毫。只因世人之心茅塞不通,故以为不可能“不出户,知天下”,其实大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