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7

20240427


1 把你的心向着上主敞开,向着真理敞开,也愿意放下那些错误--小我的思维,让祂修正,否则你无法真正回归到平安。

我们恐惧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因为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不仅会变化,而且常常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常常不根据你的想法跟期待在变化,这是我们恐惧最直接的源头。

不断强调和笃信真理始终都在,上主始终都在,你愿意跟祂会面的那一刻,你就会碰到他。他会修正你心灵中的所有错误,消除你心中的恐惧。

对于痛苦,对于小我,并不是退却、躲藏,反而如果你内在是爱的话,你能够毅然决然地超越过去。有时讲超越,有时讲穿越,总之就是必须要面对,而且要勇于面对,穿越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你不会死,甚至你不会受伤,你是完好如初的。

2 做真人,不当真。

欲望不是问题,对欲望的执着才是问题。

你明白自己的需求,但满足它的方式却有赖于随顺人生的因缘,而非坚持以某种特殊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否则你会招致不必要的阻力。

尽人事,听天命,

是一种非常积极而健康的做事态度。

3 不管你喜不喜欢,你这辈子的肉体、性别、家境都来自宇宙的爱与恩宠,都是为了灵魂在学習上的最大好处,而为你量身订做的,你愈能看见、理解、接受这一点,你的灵魂就愈能感受到解脱与快乐。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但每件事背后都是爱,都有一份祝福与慈悲。有挑战、有难关、有起有落、有好有坏、有惊无险(没有险,因为我们是绝对的平安无虞)、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能尝一尝,人生不就要这样才有趣吗?

4 为什么当你批判、当你怨恨、当你恐惧时,你会感到非常糟糕。因为你的这种心态与自己的真实自性不一致。你一旦了解这道理,你一旦真正明白:感到平安和满足,甚至是感到幸福快乐,表示你的状态与本源对你的旨意一致,那么你就会开始享受自己的人生。

5 【对话Shiiva】之85摘抄

a如何去改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境遇?

先学会认账。

如果你不承认现在的生活正是你想要的,你就无法对自己的生命负起100%的责任。那你又何能有改变它的权利/能力呢?权责是统一的。

你需要先承认——是的,我“煞费苦心、机关算尽”规划了我当前的生活境遇。

这就是我曾经想要的。然后,你才能做选择。

b 折磨你的,未必是“过着怎样的生活”,而是“过着你自认为不想要的生活”。

是受害者心态,一直在怂恿你诅咒自己和这个世界。受害者心态很容易消耗能量并令人陷入忧郁。而拒绝负责也不可能带来任何助益。

事实上,每当你说“我是被动的受害者”,你就失落了自己的真正身份。

如果你真切看到了“这就是我曾经想要的生活”。要么你可以坦然地去享受这种生活,毕竟,你就是想要这个。如果你现在还想要它的话,就不必改变,但内心不再有分裂与拉扯。要么,你可以在心内下一个不同的决定。你说“是的,曾经我想要这样的生活,我也得到了。现在,我要换个玩儿法、换个活法。无关对错”。

6 【对话Shiiva】之86摘抄

a 经营一段关系的诀窍是什么?成全,比安全更重要。

去审视你建立一段关系或去经营它的目的是什么。“在这段关系中,我是为了成全,还是为了安全?”人们建立很多关系并努力经营它,可能是为了“安全”——逃离孤单感,寻求自我的价值感,渴望认同与归属,抗拒无常……

在关系中寻找“安全”,其出发点是“恐惧”。

实际上,寻找“安全”时,你并没有把能量用在获得你真想要的东西上,你只是想“逃离不安全”。

而基于恐惧的行为,只能滋生更多的恐惧。

你寻找的只是“你的安全”,而关系中的对方,只不过是稳定你安全感的工具而已。

你根本看不到那个人。

b 成全,是基于爱的。

你需要先看到自己对“被爱”与“爱人”的渴望,然后去实践它。

成全,如果错落在形式上,就衍生出牺牲、委屈、拯救、受害等戏码。

成全,并不是“成全对方”。而是“成全双方”。

是帮助自己和对方确认对爱的需求,并让爱流动。

重要的是,要“成全”,就要放下恐惧。

你必须舍弃对于“安全感”的上瘾性的痴迷,才能心甘情愿地成全。

c在检视之前,先把对错的标准抛开。

一旦有预设的标准,你就很容易陷入“自我证明”之中。

你的头脑中会形成某种“过滤网”,只允许“符合标准”且“能够用于自我证明”的信息流过来。

那样,你就成了一位盲人。

你看不见事情的本来面貌,因为你不敢看。

从来没有“看不清”一说,只是你不想看清而已。

而你不敢看的原因是,一旦看见,很容易引起自我打击和责备。

你不想要这种感受,所以你才“看不清”。

但“看清”不是这样的。

“看清”,不会带来评判,也不会带来对自己与他人的苛责——除非你把看到的东西当真了。

“看清”,只会带来释然与解脱。

7 【对话Shiiva】之87摘抄

a当你相信了头脑中先入为主的念头,就无法聆听真正的答案了。

尤其是你被情绪牵着走的时候。

驾驭情绪,而非让情绪驾驭你。

请先放松,没人会攻击你。

b 超越“人相”。

着相,就会引发“层次混淆”。

你不能用形式,来判定内涵。

当你看到一个人时,你通常没有真正看到他。

你只是看到了自己在他身上的投影,看到了一大堆原本没有任何意义的念头。

但你却把这些念头等同于这个人本身。

超越“人相”,就是超越这些念头。

看到,不评判,不跟随,自然放下。

也只有你放下这些念头时,才能超越“这个人的形象”而看到其内的神性。

超越“人相”,才算是“看到”。

否则,只是在跟一堆念头玩耍而已。

c 其实根本没有问题。有且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分裂。就是对形相的执着与错认。解决之道也就这一个:认出分裂从未发生。

d请把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当做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首先,他们不是专门用来满足你的工具。

每当你的焦点在于压榨别人来满足自己,对方就被你矮化成了某种工具。同时,你也不要努力去证明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这相当于你把自己矮化成了工具。

工具与工具之间,没有爱可言。没人真的会爱上一个工具。一个人也不会因为自己“有用”而体验到被爱。

第二,他们是会变化的。这是个无常世界,请允许自己与他人的变化。

第三,每个人都有无穷多个面向。请允许自己与他人自由地展现自己,而非固化在你认为的“该如何”的枷锁里。

第四,每个人,都可能有贪嗔痴慢疑。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请把自己与他人当作人来看待,而非神。

事实上,每个人,都称不上完美。

当你对自己与他人有神一样完美的期待,就会感到失落与挫败。

没人能扮演神。

请允许自己与他人的“不足”。在“人的层次”是这样的。

e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神性的光芒,而且是“同一个神性”。

在这点上,大家同等的圣洁,不需要证明。

每个人也都有“小我”的一面。实际上,那也是“同一个小我”。

也可以说,贪嗔痴慢疑,不需要比较。

每个人都是“平等且不同”的。所以,根本无需费力去寻找什么“特殊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华杉老师讲道:“《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它不是让我们更加强大,而是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
    戢程阅读 128评论 0 3
  • 环境专业必须磨练的一项硬技能 在今天这个多变的社会,你还在专业领域死磕,或许你的道路越走越远。一定要有发散思维,在...
    花阡陌2022阅读 41评论 0 0
  • 写写我那双鱼座的犹如“知心姐姐”般的妈妈〈第二篇〉 01 昨天的第一篇文中提到了我妈那温柔而坚定、乐观而豁达的性格...
    L捷妍Rainbow阅读 215评论 5 3
  • 收获01 工作的稳定,意味着收入的稳定,自然很难画出让我们财富自由的复利曲线。 自己的价值观远还没有定型,同时自己...
    Leslie91阅读 59评论 0 1
  • 奇迹父母(功课第五天) 探索自己: 事件:按正常休息,明天孩子要休息了,昨天老师通知,赶上五一调休,这周末高三不放...
    bf00451cc630阅读 9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