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它不是让我们更加强大,而是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有一句话说,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是很少的,这个世界是不归我们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事实上能够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所以学兵法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所以它是消极的。我去学一个消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它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能堵塞我们所有人生错误的源头,你就不会犯错。如果你一辈子都不犯错,每一天都往前进一步会怎么样?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你的成就会超过所有的人。”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学到了「消极」的人生哲学。这种「消极」并不是日常语境中的“悲观”、“负向”的生命态度。而是看清人生的真相,即:“世界不由我所控,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然后基于自己的情况“以「不败」为目标制定战略计划”。
华杉老师讲道:“什么叫不败呢?不要以胜利为目标,要以不败为目标。 善战者不败,始终保持大材小用,大钱小投,比‘该赚的’少赚一点,比‘该大的’做小一点,占的地盘小,赚钱也不多,但是保持不可撼动,谁也夺不走。不可撼动,就能从容经营;从容经营,就有战略自由,一切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人性的弱点是无尽的贪欲和征服欲,每付出一粒芝麻,都想得到一个西瓜;一定要把资源利用到透支为止,一定要把边界拓展到超出自己控制范围为止。最终就不能从容经营,失去了战略自由,步步都是慌不择路,一颗稻草就能压垮,一败而亡。”
华杉老师的讲解非常端正我的认识,这首先说明自己过去的认识是错的。其次,我看到了「战略自由」的方向,虽然世界不由我所控,我唯一能控制的是我自己。那么,我在控制自己的时候,做事时的心态是「大材小用」、『大钱小投』、永远比该「得」的少得一些。这背后有一个课题分离,做事时要竭尽全力去做,但是对做事的规划和结果的要求上,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要秉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因为这些「结果」只要能达到『不败』的目标就行,其他的部分都是「运气」,都不为自己所控。
我在这里突然对「结果」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结果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具体有三个情况。一种是『不败』,不败中包含不败和成功;另一种是失败。成功=不败+运气。也就是说,以「不败」为目标制定计划,规划的是自己可控的、可以『努力』的部分;而「成功」是否发生,要交给命运和运气。
学习《孙子兵法》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也就是学习如何「不败」。
想要「正确地」控制自己,首先要明白自己之外的部分是不由自己控制的,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其次是要通过学习看见「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有哪些;然后根据学到的内容在生活实践中尝试,切己体察般地对照,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与「正确地」控制自己之间的差距,下次可以改进的部分有哪些,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改正。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首先『控制自己』是很难的,因为人在通常情况下活在「本能反应」中,是被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控制的状态。比如,很多人发脾气是一种自动的、一点就炸的反射行为。其次,在控制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很难控制,这背后就是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博弈。比如,遇到好吃的东西就忍不住想要多吃一点,但没控制好,把自己撑坏了。最后,在控制自己的时候,要学习「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些时候,自己控制自己的想法本身其实是不正确的,所以才会造成「错误」的行为发生。比如,要控制自己的食欲,把自己搞成白幼瘦。
要意识到只有自己是可控的,想要「不败」和『战略自由』,就要做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可以做的事,要留有空隙和余地,这样才有自由。失败根本原因是做了超越自己可控的范围的事情。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点是:要正确的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