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其名曰鲲”的大鱼的形象,生在北海。这个大鱼大到什么程度呢?“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不独形体大,本事也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大鹏也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总归要飞翔,大鹏的志向远大,要飞到南海去,那飞翔的气势也无比壮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呵呵,庄子不愧为庄子,他可真敢想象!他塑造出鲲鹏这样的庞然大物的目的是什么呢?从题目《逍遥游》中不难猜出,他是为了表达对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不是有一个成语叫“逍遥自在”吗?
虽然,绝对自由是不可能有的,就像大鹏南徙到底要借助旋风,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有所依仗,但是这种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还是应该具有积极意义的。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具有出世思想。他其实有做楚相国的机会,但却宁愿像乌龟那样,“生而曳尾于涂中”,可不正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逍遥吗?
大鹏的形象,除了用来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以外,表达志向的还是比较多一些。人们想表现一个人前程或志向远大,往往用“鹏程万里”来形容。
“鹏程万里”常用来祝福别人前程无可限量,毫不掩饰地以大鹏自居的也只有李白。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那可真是满腹经纶,高考本来可以稳拔头筹,奈何其父是个商人,按照唐朝科考的规定,商人子弟是没有参加科举资格的,李白入仕的门路也就被堵死了。
但是李白所以是李白,不独因为他文采卓著,而且还在于他不甘寂寞,想通过入仕为官做宰,实现他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想。
他于是走上了干谒这条路。
李白二十岁那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曾满怀希望地拜见当时的渝州刺史、文学家兼书法家李邕,满面笑容地从袖子中掏出一首新鲜出炉的原创干谒诗恭恭敬敬呈上。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中李白以志向远大的大鹏自比,才华横溢自是没的说。李邕满怀期待地接过来一看,这个年轻人除了“吹嘘”自己像大鹏那样厉害以外,后两句也怪刺眼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都说过后生可畏,刺史您可不要小看我这个年轻人哟。
呵呵,你想想那结果,我估计李邕大概也在鼻子里直哼哼。
女性而以敢以大鹏自诩的舍李清照其谁?李清照,南宋婉约派女词人,被称为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作品风格受生平经历影响颇深,以南渡为界,前期作品多描绘悠闲惬意的富足生活,风格或明快天真,或婉约含蓄。后期受战争和丧夫之痛的影响,️经历过国破家亡与暮年飘零,作品多悲叹身世,风格悲切伤感。 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表现这种飘零和迷茫,但同时又表达词人内心的不甘 ,她深知自己的才华,“学诗谩有惊人句”,希望“九万里风鹏正举”,欲借助大风,飞向蓬莱三山,也就是词人渴望的理想境界。
以上三人,所以敢自比大鹏,一是因为真有才能,二是由于都有大鹏的特点,向往自由或有高远志向。虽然要么不容于世俗,要么因为世道和性别的原因,只能流于空想,但他们的才华和精神都一直被后人景仰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