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沿着小溪跑完十公里后,没有原路返回家,而是从文化中心这边走,这里是以往去溪边、去爬山必走的路。
九十年代工人文化宫在溪边、邮局旁落地建成,有舞厅、录像厅、台球馆、乒乓球台、游戏机房,从此成为小镇热闹非凡的公共娱乐场地。
这里是无聊的年轻人日日徘徊的地方,是青年小伙子、姑娘觅情侣的佳处,是爱好运动者的常驻场地,也是小屁孩游戏的好场所,尤其是港片盛行时期,好多个小脑袋在录像厅门口探头探脑的。
后来,文化宫一度清冷落魄,大家都在猜想这栋楼是不是要拆了。前几年这里翻新装修成了杭城连锁书店,又是一个公共场所,大门口、室内,气质全变了。据说假日书店里人头攒动,使得千年古镇文化味儿更浓郁了。
穿过邮局前小镇的中心马路,往右边拐进家门前的街道,走着走着,看见了发小玲家老房子,这栋两层楼的小楼房前,沿街有一个三角形的平台,小时候经常和发小们在这里集合商讨游戏方案,那时候打发时间挺有伴儿,不像如今的孩子,住在楼房里,学习结束就只有自己一人了。
突发奇想,走走老路去,往玲家楼房小弄堂里走,这段路不长,马上就能到古城河边,听母亲说这里的桥已经拆除,只有大舅家附近和我家附近两座新盖的石拱桥了。
经过童老师家门口,忍不住停下脚步,小时候和发小经常偷摘童老师家门前的青葡萄,如今抬头看看这大门这么小了,这堵墙上那棵葡萄藤依然还在,好粗壮的一根。
走出弄堂口,看见的景致完全有别于记忆,小桥没了,外婆的老房子也没了,一想到过世两年的外婆,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外婆轻轻唤我名的模样清晰可见,笑眯眯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满脸深深的皱纹,嘴里一个劲地说着:“这个外孙女好,这个外孙女这么好!”时间列车好像一直推着我向前走,还没来得及多思量,已是物换人非。
慢慢向左走去,抬头细看,城河南岸的房子都没有拆迁,发小怡的老家,隔壁是大舅家 ,走到正门口,往事历历在目,二十多年前,这里有我心爱的小妹,多少个寒暑假我们一起度过,每次想到妹心疼不已,黑夜中思念更甚……
慢慢走上石桥,一步一回忆,对应着南岸的老房子,寻找原来的旧址。这里是发小娟的家,隔壁是怡家老房子,接下去是童医生的房子,再是连接老桥的小路,经过第一户就是外婆的房子,嗯,应该就是这个新栽的大树这里,再靠向东边一点点吧。站在树边与对岸童老师家房子对齐,寻找原来外婆家外台阶上看出去的视角。记得外婆说过对岸有路灯,晚上她上楼都不用开灯。
顿了顿继续向前走去,忍不住回头看,希冀就像小时候回家路上常回头看的那样,再见一眼曾经熟悉的模样。可转过头什么都没,小桥、两排老房子,几棵大树。黑乎乎的周边只有新盖的一层古风房子和几棵新栽的大树,黄色的泥土地依稀可见。
确实都已经变了。
缓缓走在新堆砌的石板路上,望向左手边不远处的城墙,噢,我家的老房子也能找到大致位置,依据城墙上翻新过的城隍殿,还能找出另一条弄堂的位子。同学英原来就住在上面,我们一个在城墙下,一个站在城墙上打招呼。
房子全部拆掉后,这边整个城墙都露出来了,的确很有古风味儿。再向前走去,快到自家对面了,这里有个很大的空地,估计未来会有一支支队伍在这里跳广场舞。错开对面自家房子一点点,转身面对城墙,寻思着这里应该是同学芳家旧址了。
走近城墙,抬头看向天空,被一堵城墙、一棵小树构成的角度瞬间震撼到,这多像西安古城墙啊,当年带着女儿去古都西安旅游,我们在城墙下漫步抬眼望去就如同此刻的景象。急忙打开已经没电关机的手机,试图能拍下黑夜中这一角度。
华为手机还挺给力,重新开机拍下两张又关机。这边改建还没有结束,路灯没安装,除了我,只有一两个人自由自在坐在石板上刷手机。望向家里窗口,三四楼上没有灯光,想必家人看电影还没回来,我慢悠悠走上这座石拱桥,走向家门口,恰好看到先生刚停好车,叫住他,让他再陪我继续沿城墙走了一小会儿。
听我说到未来回到小镇养老也不错,某人“批评”我年纪轻轻想养老的事。如今小镇建设越来越美,而且家门口就是公园,怎能不心动想着来享受一把这里的美丽与便利呢。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21篇,2054字数,共累计44130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