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晨惠,现为私塾班硕一学生,跟随杜保瑞教授学习第一学期。
课程:第六学期—《庄子杂篇》渔父。
第一次上课就感受到了道家《渔父》篇采用故事的形式,对儒家的人生观提出思考和批评。故事叙述的形式也给文中提出的许多大观念,做了一个很好的铺陈与诠释。
文中主要提到了三大重点:
1.在社会上保持自己的角色
2.职场(社会中)的“八疵与四患”
3.怎样追求并保持本真
首先渔父讲到了天子,诸侯,大夫,庶人,“四者自正”。在社会中每一个位阶的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并且不让自己受到灾害。孔子既不是天子,不是诸侯,也不是大夫,他在做的事情根本不是他的角色应该做的事。
所以为什么孔子这一生颠簸灾难,都源自于他没有把自己定位好,做的都是不应该他做的事情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其位司其职,道家用这个道理批评孔子“忧他人之所忧”,管的事情太多了。道家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多事”,这是在为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自己妨碍自己。
其次渔父说到职场(社会)中的小毛病和大灾难。“八疵四患”即使是几千年前说到的,但是依旧适用于当今社会。看到文中描述的这些问题,许多都是我们现在平时都能够看到或自己有可能犯的错误。
比如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揣测别人的话语,这些都是看起来很小但是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事。在读到后我们以后就应该更注意到自己的言行,要避免犯下这些错误。并且在别人如果利用这种错误的方式也许获得了些小利后,我们也要能分辨是非,不模仿,做好自己的前提下适当提醒别人。
“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 渔父说,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又摆脱不了它,是因为他不懂得站在树荫下就没有影子了。文中孔子说他周游列国却不被诸国所接受,这到底是为什么?渔父给了他的答案:“谨修而身,谨守其真,还以物与人。” 把所有事物归还给自然,这样就没有忧患了。与其四处奔走而徒劳无功, 不如无为而治修养自身。
守住自己的本真,随顺环境,不要强求是最好的状态。这里批评孔子周游列国想要传播好的治国方式其实是在不断地找人家的麻烦因此也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后渔父便解释了什么是本真,要怎么做到本真。
“真者,精诚之至也。”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这就是真的宝贵和难得。渔父对于保持本真的形容看似非常简单:饮酒以欢乐为主,居丧以致哀为主,对待亲人以适意为主。正是这些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们心中的杂念而不那么纯粹。
“真”的可贵在于自然,不拘于世俗的仪式;重要的是做最舒服的,最合适的事,而不是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你,对你有什么影响。道家在这里提出对于儒家刻板的仪式提出质疑,正是因为这些人类制造出来的要求,反而禁锢住了我们最真实的状态。
虽然在这篇虚构的故事情节中,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渔父,感觉通篇都在批评和否定孔子所做的事情,可是我们能单单从这里总结出孔子是失败的吗?即使知道可能不会被接受也不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孔子的“多事”是错误的吗?
其实完全不是,文中孔子的言行是道家笔下虚构出来的。孔子承担万事,周游列国是为百姓发声,因为当时的社会大家都没能够各司其职,所以才需要孔子这样的人来担当起特殊的角色。孔子儒家的思想立场和道家所提出的个人修行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单从道家的文中去了解孔子,这样的定位是非常不完整,不准确的。
从以上文章可见,道家人物提倡保持本真,随顺环境,是为己之学。而儒家的修为自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是利己利人之学。
编者语
很多时候,现代生活的困境,古人早已帮你解答了,经典古籍历经了时代变迁依旧生生不息,都是思想之精华,是永恒的智慧,是现代人不能错过的解惑宝典,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
阅读经典,需要有专业的导师指路,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研读和理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最后方能得自心开悟。
我们正是
一群热爱学习的人;
一群追逐梦想的人;
一群攀登思想最高峰的人;
一群致力于把中國哲学智慧运用到当下生活的人。
非常欢迎爱智慧的小伙伴们加入私塾班第七学期,一起深入经典、古为今用!期待ing~
感谢您的关注,我是抱朴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