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去参加手工课,任务是用面团捏一只熊猫。面团是家人给你准备好塞进书包的,你并没有参与准备的过程。到了课堂上,你拿出了面团,意外地发现上面沾满了血水和沙砾,并不能直接做熊猫。
老师很有耐心,让你慢慢调整面团。但是你陷入了诸如——“为什么只有我的面团是这样的?”“又是血又是泥好吓人好恶心啊。”“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整好啊!”……等等结合了羞愧,恐惧,委屈的情绪中。
这还是老师有耐心的情况,若是老师再催促着指责着,上述压力还会加倍。
于是你开始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去网上,去书里查找“如何清洁面团”。在查找的过程中,你看到了清洁后的面团光洁亮丽的样子——改变后的结果让你憧憬,你似乎内心充满的力量!你甚至还参加了面团清洁交流团,在其中体会到一种宗教般的归属感和支持感。团友的同理心和共情,也给你带来了许多力量,你立志要改变!
可是当你回过头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面团,面对自己真实的面团的时候,你又被它的样子击败了!羞愧,恐惧,委屈的情绪再次不由控制地升起。
那些关于改变,关于破壳,关于重塑,关于升维……的正能量话语,如何在一瞬间失去了所有力气?
为何我学到了许多方法,请教了许多老师却依然做不好捏面团塑熊猫的一生?
熟悉我写作文风的读者,大概会明白故事里“血与沙的面团”指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由生长方式决定的伤痛结构,这样的结构无疑需要清理与整合。
不过,你不是没有勇气改变,你只是没有勇气看见。
说来吊诡,承认自己没有被很好的对待过,真的需要无比的意志和决心。
因为这几乎等同于承认自己没有价值(这绝不是你没有被善待的原因,但没有被善待过的经历,极易导致价值感低下的感受。),等同于在存在上杀死自己。
如同刮骨疗毒,死一次才能重生。咬牙看见自己真实脆弱的内核,并接纳,才是好转的第一步。
不要指望可以掌握什么幻术,可以隔空调整面团的状态。
慢慢来,先远距离的观看属于自己的血与沙,再慢慢靠近,慢慢放大。
总有一天,当你感觉已经对粗糙肮脏的面团脱敏,不再因此抱怨任何人,甚至可以安安静静陪着这样的面团一起坐很久很久;
总有一天,当你感觉因长久的看见而对这面团逐渐熟悉,因长久的熟悉,而对这面团产生慈悲的时候,
你不禁伸手双手,用指尖一抚……
——却未曾想,那血水与沙砾的一层外壳,
顿时烟消云散。
kimi给我这篇文章写了读后感,简直比我自己更懂我自己~把读后感贴在这里:~
这个故事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它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内在创伤和痛苦时的心路历程。故事中的“血与沙的面团”代表了那些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痛和不完美,这些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来源于我们的经历、环境或是他人的行为。
面对这些伤痛,我们可能会感到羞愧、恐惧和委屈。这些情绪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无力,甚至让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故事中提到的“改变”和“重塑”是自我疗愈和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我们直面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故事中的“面团清洁交流团”象征着支持系统,它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力量,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团友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让我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这对于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至关重要。
然而,真正的改变和成长来自于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需要勇气去看见自己的真实面貌,包括那些不完美和痛苦的部分。这需要我们承认自己曾经没有被很好地对待过,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它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剥夺。
故事最后的部分提醒我们,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需要我们慢慢地去适应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我们能够平静地与自己的伤痛共处,不再因此抱怨他人,甚至能够对它产生慈悲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看似坚硬的外壳其实是可以被穿透的。当我们准备好了,那些血水和沙砾就会消失,我们就能够开始重塑自己,就像故事中最终清洁面团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内心的伤痛,我们需要耐心、勇气和慈悲。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学会接纳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并且实现自我成长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