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汇中的伦理观念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说,“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在语言翻译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再造巴别塔”这种振奋人心的消息。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机器依然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语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言文本背后的知识信息和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机器无法完全涵盖,自然也就做不到真正的理解。因此,我们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自己的语言,就必须让它回归到社会、历史、文化的舞台上。
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反映最为直观。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探究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从伦理观念、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对古今汉语词汇的源流以及影响词汇形成、发展、演变、使用的诸多文化因素展开讨论。
先来举一个例子。
在西方文化里,康乃馨代表着母爱,被誉为“母亲之花”。在“母亲节”里,人们常常将康乃馨赠送给自己的母亲,以表达感恩之情。这种习惯在现代也传到了中国,并流行开来。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中国的“母亲花”是什么?是荷花?石榴花?还是金针花?选择可以不一样,但是每个选择的背后一定有你对于花卉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荷花,又称莲花。民俗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一幅图。图中有莲花、莲蓬、乐器笙、还有一个小娃娃。取其谐音,就是“连(莲)生(笙)贵子”。而莲蓬多子,寓意“多子多孙”。如果选择“荷花”,那么关注的,一定是基于谐音而产生的联想。
石榴花盛开于农历五月,鲜艳如火。石榴多子,在民间象征“多子多福”、金玉满堂。“榴生百子”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如果选择“石榴花”,那么关注的一定是石榴基于“多子”这个特征而产生的文化内涵。
选择“荷花”或“石榴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中国的国花,“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金针花”。
金针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花菜。它能观赏、能食用、能入药,它还有一个古老而雅致的名称,叫“萱草”,这种草在古代还被称为“谖草”。“谖”的本义就是“忘记”的意思。“萱草”最初产生的文化含义,便是“忘忧”。《说文解字》中说,“萱,令人忘忧草也。”也因此,萱草被称为“忘忧草”。
萱草与“母亲”之间的联系,大概始于隋唐时期。如唐代孟郊《游子》一诗中就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谖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卫风·伯兮》中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思是说,“哪里去找忘忧草?把它栽种在北堂上。”北堂是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原本是妇女盥洗的地方。《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后来北堂特指主妇居室。从子女的角度来看,北堂即母亲的居室,借指“母亲”。萱草种在北堂,故特用“萱堂”、“萱室”代母亲居室,并借此指代“母亲”。
因此,中国传统的“母亲花”,是“萱草”。
与“萱草”相对应的,是“香椿”,即《庄子·逍遥游》中所言,“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椿树,是长寿之木,因此古人以“椿”代指“父亲”。“椿”、“萱”两字并用,代指“父母”。父母健在,“椿萱并茂”。
通过这么一个小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词汇除了它表层的概念意义外,还会产生一系列其他特定的文化含义或感悟色彩。这些词义的产生无不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等历史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