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心理学:孩子都是“白眼狼”

       亲子教育发展到今天,尊重孩子的需求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但行动起来却是难如登天。

       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给予孩子需要的资源与情感,希望孩子能长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是大多数家长真实的内心活动。

       即便一遍遍的强调尊重孩子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大多数情况下是隐含着条件的,如果孩子没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成绩,我们会觉得愤怒、难过……

       实际上,只有打破对孩子的幻想,孩子反倒会带来新的变化。




       当一个婴儿刚出生,就意味着有无数的可能,上可以奔太空遨游,下可以往四海捉鳖。对父母来说,这些所有的可能里唯一没有的就是:TA会度过平凡的一生。

       但是事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过着平淡又重复的小日子,而这些人也都是由原本带着无数可能的婴儿长大的。





       新的时代来了,我们的确有更好的环境让孩子成长,但却不必强求他成为何等伟大的人才。

       天赋的智能、小时候的培养、家庭与人际环境、社会历史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朱元璋如果时逢盛世,也许最多能奋斗成一个小地主;拥有精湛的手艺活在今天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大师,但随着科技的进步,3D打印或许会彻底取代我们印象里的手工,艺术最终将变为一种情怀。

       让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和幸福的家庭,或许远比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来的实在。




       心理学家会用一句更美好的话来说这件事: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分离。

       无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她)多么依恋你、需要你,等他(她)长大了以后,你会发现,即使他(她)是你最爱的孩子,依然TA是TA,你是你,你们之间的人格甚至是利益都是不一致的,都是相互分割和独立的。



       有智慧的父母会有意识的完成这个分离的过程。

       因为如果没有很好完成与父母的分离,这个孩子会永远长不大,成年之后,他(她)会成为生活上的“巨婴”,或者心理上的“精神障碍”患者。

       父母晚年之后,他(她)们不仅无法完成照顾、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会成为父母的巨大的负担。


       生而为人,感受到痛苦就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

       无论父母给孩子创造了多好的物质条件,以及给与了这个孩子多大的爱,都不可能像长在温室的花草一样,永远不会经历外界的风霜雨雪。



       但是,心理学还是有一些重大的发现: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年之后遭受的痛苦少一些,就要在他(她)0-3岁的时候得到更多的爱,受到非常好的照顾。

       这个爱不是指物质条件和外在环境,而是妈妈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回应。



       这里是大白话心理学,我们下次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