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发展到今天,尊重孩子的需求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但行动起来却是难如登天。
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给予孩子需要的资源与情感,希望孩子能长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是大多数家长真实的内心活动。
即便一遍遍的强调尊重孩子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大多数情况下是隐含着条件的,如果孩子没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成绩,我们会觉得愤怒、难过……
实际上,只有打破对孩子的幻想,孩子反倒会带来新的变化。
当一个婴儿刚出生,就意味着有无数的可能,上可以奔太空遨游,下可以往四海捉鳖。对父母来说,这些所有的可能里唯一没有的就是:TA会度过平凡的一生。
但是事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过着平淡又重复的小日子,而这些人也都是由原本带着无数可能的婴儿长大的。
新的时代来了,我们的确有更好的环境让孩子成长,但却不必强求他成为何等伟大的人才。
天赋的智能、小时候的培养、家庭与人际环境、社会历史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朱元璋如果时逢盛世,也许最多能奋斗成一个小地主;拥有精湛的手艺活在今天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大师,但随着科技的进步,3D打印或许会彻底取代我们印象里的手工,艺术最终将变为一种情怀。
让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和幸福的家庭,或许远比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来的实在。
心理学家会用一句更美好的话来说这件事: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分离。
无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她)多么依恋你、需要你,等他(她)长大了以后,你会发现,即使他(她)是你最爱的孩子,依然TA是TA,你是你,你们之间的人格甚至是利益都是不一致的,都是相互分割和独立的。
有智慧的父母会有意识的完成这个分离的过程。
因为如果没有很好完成与父母的分离,这个孩子会永远长不大,成年之后,他(她)会成为生活上的“巨婴”,或者心理上的“精神障碍”患者。
父母晚年之后,他(她)们不仅无法完成照顾、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会成为父母的巨大的负担。
生而为人,感受到痛苦就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
无论父母给孩子创造了多好的物质条件,以及给与了这个孩子多大的爱,都不可能像长在温室的花草一样,永远不会经历外界的风霜雨雪。
但是,心理学还是有一些重大的发现: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年之后遭受的痛苦少一些,就要在他(她)0-3岁的时候得到更多的爱,受到非常好的照顾。
这个爱不是指物质条件和外在环境,而是妈妈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回应。
这里是大白话心理学,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