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在追求高效,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消耗,我们渐渐不能一直保持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工作和学习,倦怠感和疲惫感越来越重。虽然还想做更多的事情,在工作时却经常走神,没法集中专注力,造成效率极差。效率不佳又导致工作时间的延长,恶性循环。因而,了解“如何持续高效”是非常重要的。
《Peek Performace》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简言之,四个字:“张弛有度“。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专心工作,更要学会如何休息。工作的时候,目标明确,全身贯注,事办功倍,休息的时候,彻底抽离工作及其他压力源,全身心放松,以便为下一次的全身心投入做准备。所以,在我们一味地思考如何向前奔跑时,也要停下脚步,给身体以缓冲并思考下一步的决策和方向。
在书中,用运动员训练做比喻,介绍四步周期化训练:
- 找出你想锻炼的肌肉或能力。
- 对它施压。
- 休息和恢复元气,让身体适应。
- 重复流程--这次施压比上次的再强或再久一些。
将这个模式复制到工作中,对我们寻找创意和灵感是十分有帮助的:
- 沉浸(Immersion):以持续不断的深度专注力,全心投入工作。
- 沉潜(Incubation):休息和恢复时间,完全不去想工作。
- 顿悟(Insight):灵光乍现的时刻,新创意突然出现及思维成长的时候。
大道至简。世上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这个过程卡诺提出的蒸汽机模型运转规律是相似的:一个理想蒸汽机(即忽略摩擦和能量流失等外部影响因素)的效率只决定于热源和冷体各自的温度,且它不受压力和工作介质本身性质的制约。(《伽利略的手指》2007,第149页。)对于蒸汽机来说,最核心的部分是冷体,是散热器。只有将热源多余的能量冷却,散发出来,机器才能进行新一轮的蓄力,产生新的功。由此机器便形成循环,持续不断地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就是这台机器,休息就是散热器。当我们把所有的疲惫感散去时,我们便能更加专注投入下一轮工作中。那么,如何休息呢?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沙发上看电视剧、刷短视频这些可以令我们产生短暂愉悦感的方式不是休息。相反,它是对大脑的另一种消耗。在其中我们依然要思考,要做出反应,大脑并没有得到休息,只会陷入更深的疲惫中。
真正的休息可以是以下几种方式:1. 散步。2. 接触大自然。3. 冥想:帮助抽离压力、进入休息状态,随时随地都可以冥想,保持正念。4. 睡眠。此外,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完全抽离工作。
劳逸结合,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