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讲,弗洛伊德和克莱茵都认为,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塑造了心灵。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我们要获得一种能力,使内部和外部的东西保持分离,然而内外又以某种方式关联。要认识到他人感知到的与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不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能够从外在的真实事件中分离出心理现实。只有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或感觉与事物本身并不相同时,才有基础去想象另一个人可能不认同我们的观点。
来访者陈述病史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帮助我们了解他是否有能力反思与他人关系中的自己,以及关系中的他人,也就是说,来访者陈述病史的方式会告诉我们他自我反思的能力如何。了解来访者的关系史,包括过去和当前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并密切关注其如何谈论这些关系,这对评估他的内部世界、评估他的反思能力以及形成观点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倾听来访者叙述的方式时,我们注意的是他如何呈现与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例如,如果在一段关系中有困难,我们会注意到是否有迹象表明他意识到他如何感知这个困难可能与其他人不同。一致性的叙述往往包括承认冲突和痛苦;在说到自己的困境时,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复杂动机的理解。相比之下,那些与不安全型依恋状态相关的叙述则呈现出更多的矛盾、否认、困惑、愤怒或恐惧等负面情绪。
当来访者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们是在听他关系中的模式,这会帮助我们建立他内在世界的图式。探讨人际关系时,注意重复出现的冲突是很有帮助的,例如,他是否反复陷入他是顺从者的关系中或他暗自得意地凌驾于他人之上。同样,还要注意哪些动力不存在,比如,关系中总是毫无冲突。反复出现的人际模式提示深植于患者内心世界中的内化的客体关系,这样的客体关系很可能塑造了患者的个性。来访者的关系模式会变得根深蒂固,以至于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只能扮演特定的角色,或者用高度可预测的方式过滤他所感知的事物,比如说,总是听出别人在批评他,甚至是受表扬时。
内部世界是由原型图式组成的,包括早期情感丰富的人际关系的各层面,与挫折和满足的体验相关。在早期成长中,高强度的情感交流在心理层面上有组织性的作用:会让婴儿将体验进行分类,并期待类似的体验。
一旦学到了一种模型,就会用这种模板,以类似的方式解释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普遍化了。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外部关系都可能触发与特定关系及关系幻想(例如,被剥夺或入侵)相关的情感。因此,这些“自我有情感地与他人互动”的心理表征,既在意识层面上,也在潜意识层面上,是从重要的人际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认知和情感。虽然促成这些图式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是回忆不起来的,但它们构建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回忆不起来早年的事情,仍然会继续按照发展模型来组织现在的生活。
在评估结束时,我们需要试着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这位来访者通常建立的是什么样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兴趣去构建一个关系模型,这些模型用于整理患者的经历,调整情感,并指导行为。这意味着要识别一些关键的内部客体关系,这些关系支配着来访者的内部世界,从而影响他的外部关系。要系统地阐述这些主要的内部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按照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的原型来思考,根据肯伯格的观点(1976),这些原型包括:
·自体表征(例如一个要求苛刻、令人沮丧的婴儿);
·客体表征(例如一个疏忽的母亲/父亲);
·连结两者的情感(例如愤怒或恐惧)。
为了详细阐述这些自体表征和客体表征,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三种信息来源:
·来访者对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经历的叙述;
·来访者目前的关系有哪些;
·来访者与我们所建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