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 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活着》 余华
余华在中文版自序中写道: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他想给读者的是一片真实的世界,是排斥了所有社会价值判断后完整不掺杂外在思考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福贵所讲的一生的故事。他理所当然地活了下去并安静地讲述着自己的一生。就像是一个苍老的肉体就呈现在眼前,每一道皱纹每一个斑点都真实可见。正如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写道,“活着”本身就充满了力量。
福贵活着,并且讲述着。并不呐喊、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整个小说里最具有力量的位置,尽管每一个字都只是平静地履行着表达一个老人的语言的义务。
福贵活着。这是讲述者所说的生命状态——心脏还在跳动,呼吸还没停止——单就这两个所谓的有力量的字,似乎太过苍白,太过乏味单调,人的美好预期在这两个字上面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足的点。或者说,我们在活着这两个字上面看不到了一直以来认为必须的利益目标。没有利益作为行为的目的,恐惧就会因之而生,哪怕这件事是“活着”。
第一次看到最后,看到福贵只剩下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内心几乎是抽搐不定。因为,怎么看,都看不到所有脑海里臆想出来的供使福贵继续活下去这个事实成立的因。他并不是幸福的,他没有牵挂了,他除了自己什么也不剩了。
那么,他活着干嘛?
如果没有活着的目的,那么,活下去将变成前所未有的恐惧。但是,福贵活着并且很安静地讲述自己,似乎还透露的幸福。所以,这里好像恐惧的人成了我。
几乎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说服我,即使再翻一遍书也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活着的目的几乎成了一个死命题,纠缠着,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解不开。以前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没有目的怎么活。教科书没有,社会价值体系没有,所有教导我的人也没有。
好像,这是一个共有的恐惧。
如果没有了目的,那还怎么活下去。自始至终,活着似乎不是人们去做事情的前提,相反的,有事情去做却成了活下去的借口。
所有虚华的光雾将本身简单的生命形式遮掩得连生命本身也看不清。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一句: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功名再盛,似乎也耐不住时间的利斧横劈。以前总是遇到老人在感慨,人没事就好。也看到过葬礼上同样一辈的老人都不住抹泪。那时以为,他们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平日里不和,这时来抹泪是不是做着戏呢?
说来年轻的生命是不足以了解的。
但是,毕竟生命不长,活着本身就不易。想来也没有别的事比活着来得更加重要。哪怕再不堪重负,活下去总比死亡这样一个灰暗的状态来得有希望不是?
活着,应该就是为了活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