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空》前序
周文王的《周易·彖象》认为:“诗文如其人”,又有杨雄的《法言·问神》:“言, 为心声; 书, 为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再有刘熙的《诗概》:“诗品出于人品”,更有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今日闲看了一段不算做文章的话,对以上诸言理解甚是透彻。作者行文内容皆是学校不公、同学之间针对云云,对“针对”二字尤为深刻,皆因一句话出现“两次”。姑且不论写作技法、构思、文笔如何,见字可窥作者心中八九,心中感悟颇多:世界观小了,心胸自然狭隘。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我本人十分赞同杨绛先生的观点,我们之所以想得太多,不过是书读得太少罢了。所以一时兴起,想把这种心理用文字雕刻出来,但我知道自身才疏学浅,道航不深,也只能算作牛刀小试。“总有刁民想要害朕”,由于成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安全感的缺失的想法在整个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倾向,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能给人们安全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斥着防备、抵抗内心斗争,甚至自我怀疑。
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或出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家人,大多难以逃避人际交往间的相互猜忌,内心活动要比我们的动作、行为、语言精彩丰富得多,但有时思维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或者心理原因,不能将话语直接表达出来,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猜忌、妒恨,最终使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周围环境下被改变,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从而我们将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个体,这也是我在青春期时的最大体会。从过去到现在,以我自身感受到的这一代青年和少年,他们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将自身投入时代的大潮流,价值观和世界观与过去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大有不同。一个人的时候看着校园里的梧桐树,常常会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的改变?这种改变带给整个社会的究竟是利还是弊?我们将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太多太多的想法,难以控制,所谓思量过重,却终究寻不到答案,像桃花源的传说,都成了未解之谜。又反过来想想,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求不多,一箪食,一壶浆,随心而为,随性而已。其名《天空》,以其为无极也,人至无极,天地无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之所以要写这篇小小说,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其主要用意是写我在这个时期对社会的困惑,希望在以后的人生中我能找到答案。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写作课老师的督促和激励,也不会坚持把这些萦绕在脑海里的东西阐述出来,感谢老师的激励。名为《天空》,是因我平时的习惯——喜欢望着天空,但若有人要问我看见了什么,我不一定答得出来,但我敬畏天空的广阔,一躯肢体,泛滥于天地之间,容纳天地万物,风霜雨雪,阴晴圆缺,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同时,它又不可捉摸,混沌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