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偏爱那些天真、笨拙的情话,正如我偏爱所有会出现诗朗诵的电影。特别是一部要拿到商业院线里去播的片子,诗歌就好像是当中一种格外柔软的东西,小心翼翼的,但是又非常骄傲。
所以在《星际穿越》里,当从飞船上俯瞰着我们这颗孤独而缓慢地转动着地蓝色星球时,忽然响起这样的声音——"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老年在日暮之时应该燃烧与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所以看《推拿》的时候,一开始让我眼含热泪的是沙复明在又一次的相亲失败后,寂寞地站在湖边,大声地背诵海子:"丰收之后一无所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这时一段音乐滑向片子真正的启始,旁白开始朗声读出片名、导演、主演甚至编剧、作曲等等等等⋯⋯这是一部关于盲人的片子。我断断续续地想起这首诗的另外几句:"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是我喜欢娄烨的地方,抒情,但是点到即止。
如果单从叙事上来说,电影里的推进显得有点支离破碎。这大概也与娄烨那种强烈的文青气质分不开——对微末情绪的捕捉,一点点诗意的跳脱,娄烨都是把握得特别好的,但是对于人际关系的世俗纠葛,一些人性中暧昧不明的灰色部分,他好像始终处理得有点笨拙。比如说,高唯与杜莉、金大姐之间围绕三轮车和羊肉展开的冲突显得有点莫名其妙,没读过小说的话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那两段争吵,也不知道这最终推动了沙宗琪推拿中心面临的分崩离析的局面。再比如说,没有了对老王在深圳疯狂挣钱、全副身家套牢在股市里的铺垫,没有了小孔吝啬至极的无形压力,老王剖腹的那段就显得有点不讲情理的骇人——匪夷所思了。
应该这么概括,娄烨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原著里一心渴望"做老板",渴望"主流社会"的沙复明,在电影里背起了诗,先是海子,然后是三毛,"非常沉默,非常骄傲"。而那个只是一心想着要是小马撒开四个蹄子来追她,或许可以考虑一下的都红,在电影里对小马说,人跟车撞上了,是车祸,人跟人撞上了,是爱情,可惜人跟人,却总是让。
我喜欢这样的小改动,正如我喜欢那些干净的、激烈的雨天场景。一片浓绿的叶子落在石头台阶上,大雨哗啦啦地洗刷着,颜色是静穆的,声音却肆无忌惮地奔腾着。电影的镜头就如同生活一样平淡,大部分演员是业余的,谈不上好看,没上妆,镜头打近了,可以看到青春痘和细纹眼袋,而其下却有诗意的暗涌,不紧不慢地漫上来。
回头去读小说,一开始觉得小说无比细腻,好像是电影的一个特大号脚注,令电影里那些断裂的环节一下子都无比清晰而合理起来。盲人的生活里头的辛酸,他们庞大的自尊心,他们各自晦暗的过往,他们所暗暗埋藏的憧憬与渴望,都条分缕析地铺陈在小说绵密的针脚当中。说到底,盲人也是普通人,人性中也同样有着种种暧昧不明的灰色部分。
小说在都红离开、沙复明入院手术时就戛然而止,几乎始终是灰蒙蒙的。电影却加上了一个相对明亮得多的结尾,所有人都有了去向,小马更是有了一点真实可感的小幸福。
我喜欢这样的明亮,就像是黑暗中的诗意。说到底在灰蒙蒙的日常生活之上,我们都需要一点亮光,呼一口气。并没有什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恢弘与庄严,大概就只是像片尾时尧十三的歌声响起时,模模糊糊中我们急切想要看清的爱人的脸——平凡、温暖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