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剑霜寒十四州
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词。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明白,学生离开学校教育的时候,不能再是知识技能的储备器,我们要在让学生离开校园的未来,当他们忘掉书本知识后还有真正能适应社会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说,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竞争力和综合生存力。其次是,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他们的潜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同时,核心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想扎扎实实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日常目标。学校要调整教育教学重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核心素养,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和心理特点,真正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
2. 教学方法:在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课堂化的前提下,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可以采用互动式、探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通过职能分工、互助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评价体系: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的依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评价体系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和监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过程性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应试教育和素质培养并不是不能共生的矛盾体,郑州外国语中学教师在命题时候采用的“三维”坐标命题方式——把知识点、核心素养点、考题一体化呈现,让评价体系处处体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很值得学习。
4. 教师培训: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下应该让教师认清当前教育中教师已经没有了占领知识高地的优越性,需要改变教育策略的现实。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除了以上提到的,现下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比较成功的途径还有学生社团、研学教育。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社团、艺术社团、体育社团等各种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道德情操熏陶到社会实践体验,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引领下,让学生不再仅仅把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当作个人素质水平高低评定的唯一标准,让他们通过综合素养的养成训练使自己成为不脱离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
扭转当前中小学阶段“唯分数”论的教育困局,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启蒙的第一任教师。新时期的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供更多的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营造良好的社会化教育氛围。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教育本身是一个具备传承和创新两重性的行业,作为教育人积极学习、大胆创新、谨慎实践,一定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困局,找到一条利于学生终身成长的教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