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笃的理论成就
李因笃一生乐于教育事业,宣传他的学术思想,培养一代英才。他青年时在私塾任教,中年时游学全国各地,曾在关中书院、朝阳书院、富平镜波园讲学、名声传至关中内外,大江南北。晚年在家乡举办私塾,收徒讲学,直到临终,为教育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教育思想上提出君主要努力学习,然后才能立法制行,教化臣民。他认为,天子经过努力学习后,必须能立大志,勤其政,诚政事,迪本德、怜臣民,明礼乐,尊贤才,孝祖先。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最终必博修而明。提出学习应有辩证的方法,"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学习要"经世致用",认为学习经学的目的是通晓治国之道,做文章要结合现实。这与今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相通之处。
李因笃在史学、天文、历法、乐律、书法、绘画、考据学等方面亦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里都有精辟之论。这些都是李因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与研究,为我们的现实服务。
李因笃的经世致用理念
李因笃在经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清初散文家汪琬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代未尝无可师之人,其经学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之宁人,李子天生"。说明他当时在经学方面可与顾炎武齐名。顾炎武在《抄书自序》中说:"天生今通经之士,其学盖自为人而进乎为已者也。"他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心学,他继承关学传统,弘扬张载以理教人思想,主张人既要洁身自守,又要有所作为。他向友人讲述自己的学术研究时说,他用了整整10年功夫研究《朱子全集》。
他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师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认为深入经学的目的,在于通晓古今治国之道,以利于国计民生,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学术实践中。在他的《受祺堂文集》中,其中策论即占一半篇幅。在13篇策论中,其《漕运》《圣学》《荒政》《治河》《史法》《盐政》《钱法》《屯田》《用人》等9篇即为治国兴邦之论。在这些文章中,既无奉迎之词,又无粉饰之言,而是指出源流得失,且能针砭时弊,又有挽救治理之法,如他在《漕运》中"汉武官多徒役众,故恒苦不给,官多而不切于用,宜汰冗员,徒役众而无益于事,宜汰冗卒,则食粟者少,而民力可以日舒。由是观之,国计之赢缩,在用之奢俭。"的主张,对当前机构改革与勤俭建国、富国、富民的政策有借鉴意义。
在《用人》中说:"周汉以来,取人以人,唐宋以后,取人以言,夫君子不以言取人,自孔子已有是说矣。今夫天下忠孝廉节利害藏否之故,能言之不必能行之也,况且不能言之乎?"主张"以人取人",反对"以言取人",他又说:"夫资格者,弊之所由集也,先王创为一代之法,以新天下之耳目,而后至言为资格,以阻贤才登进之路"。反对资格论,主张破格选用人才。又说:"愚以为选举诚不能无弊,然天下必无无弊之法,善用之可也。科贡亦不可尽废,参用之可也,欲用之,则莫如慎求用人之人,而重铨衡之典。"并讲到选人要严格考核。这与选拔德才兼备,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的选拔人才的原则和程序如出一辙,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盐政》篇中,"古者开创之初,类薄取于民,而其用常足。及其后,加赋数十百倍,而其用益困。国之贫富,在上之俭奢。故夫圣主在上,躬行俭德,尝使其下之不易竭,而后之有可加,是计之一时,且享之数世矣。"之说,主张"薄取于民","躬行俭德",通于今日之减轻农民负担,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其思想主张可为今用。
在《圣学》篇中,"今天下之弊极矣,其患在奢,其风自上,愚谓公侯之家,世禄之胄,一马之肴,费之数千,一食之须费之数百,以至宠赂公行,恬不知愧,害将有不胜计者。今令不严禁之,然骄奢之源不杜,货贿之流不息,而欲清其源,则必自上始也。"所讲,犹如李因笃面对今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另外他在《治河》里讲如何疏通河道,防止水患,扩大灌溉,在《钱法》里讲如何发行贷币、发展贸易、平抑市价、增加财政收入。在《荒政》中讲要以丰补歉、防止灾荒。在《屯田》里讲军队如何开荒种田,于兵寓农,减少国家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在《漕运》里讲到运输、建仓、开渠、垦田、屯粮等等。恕不一一列举,其充分体现了李因笃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之学的观点。完全讲的是治国之法,富民之术,这与顾炎武"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不谋而合。这对我们当前科教兴国,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理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无借鉴作用。
李因笃的唐诗之风
李因笃早年就以诗闻名于世,《受祺堂文集》序中称:"其文可追班马,惜为诗掩,其为名流推重,一时海内风行"。顾炎武在《酬李处土因笃》一诗中这样写到:"一朝得李生,词坛出飞将"。可见他在诗歌创作成就上并不亚于经学。李因笃的著作凡54种,而以诗集、诗评、诗说就达40余卷。就如他对友人朱长源所说:"吾一生作诗文,不下数百万语"。据此,李因笃堪称一代大诗人也。
李因笃写诗源于风骚,出于古歌谣、乐府,而以杜诗为宗,有一次在宴会上,大家谈论起杜甫诗歌,他即应口讽诵。有人意为偶然,又问及其它方面,因笃皆能应对。他提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