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冥想,你大概率想错了

冥想并不是坐在那思绪纷飞、胡思乱想。冥想是一种注意力的安放方式,关键在于想什么。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冥想获得快乐宁静,开发智慧和灵感。但有的人却无效,有的人反而会头疼,上Google搜索“meditation headache”,就可以看到很多反馈。冥想的核心是“想”,就是自己折腾自己的意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要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

现代冥想主要源于佛教的禅修方法,通常有三种:专注式冥想、正念冥想、慈心冥想。作用不一样,副作用也不一样。冥想的“想”,佛教巴利语叫vipassanā毗婆舍那,就是中文的“观”或者“慧”,观就是你观察什么,慧就是你观察的方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冥想都是专注式冥想,这种冥想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盯着鼻孔的呼吸,盯着人中丹田,盯着光轮佛像。这是佛教界争议比较大的。这种注意力的聚焦,会引发紧张,紧张引发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间长了大脑形成反射,一专注,比如看书想问题,就头疼,还会带来偏执失眠等副作用。专注式冥想可以提升正念提升觉察力,但是普遍的副作用就是偏执,失眠,头痛。练习专注式冥想的,可以注意观察副作用。

国内还有一种常见的冥想是不加判断的从上到下扫描全身。这个是葛印卡的教法,是一种正念冥想,副作用不大,比专注式冥想好。直观不加区别扫描全身的冥想缺乏“想”,只冥不想,所以只提升定力,不提升智慧。定力提升觉察力会提升,可以觉察到粗燥情绪的波动,但是投资回报差,收益小。

冥想应该是人类自然能体验到最深度的放松了,其实你观察一下你的伴侣,普通人在睡梦中也是无法放松的,即使在睡眠时,人们也蹙着眉沉着脸,甚至噩梦连连。所以冥想的休息某种程度是胜过睡眠的。那么如何判断理想的冥想、真正佛陀教导的禅修呢?其实很简单,真正的放松是不会腿痛腿麻的,理想的冥想禅修,你盘腿坐一个小时,完全可以立即轻松的跳起来,舒服极了,不会有腿痛腿麻的困扰。

正确的冥想,原始佛法教导的冥想叫做止观双运,善寻善伺。这个“想”就是要善于用念头让自己放松。寻就是思维,伺就是评估。冥想就是放松就是休息,这就是寻,然后冥想的过程中要不断去体验评估品味身心放松后的满足感舒适感,这就就叫伺。

步骤如下:

1、寻:随着呼吸,不断去感受身体随着呼吸轻微的膨胀收缩,留意你的面部、眉头、腹部、胸腔、肩膀随着呼吸的起落。去觉知全身肌肉有没有任何紧绷,去放松。

2、伺:感受放松过程中好的触感,这个很微妙,随着你的心越来越静,你会真实的感知到一些好的触感,好像你累了一天,洗了澡,躺在沙发上的感觉。比如身体的酥麻、舒服,把觉知安住在这些触感上。只要你执行以上步骤,你就会放松,你哪怕放松1%,也可以去感受那放松的1%,像品茶一样,品味这1%的放松。

你可以把冥想的体验带到日常生活中,比如上下班通勤,这就叫生活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就可以远离生活工作中的一切烦恼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