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㉟-㊱
㉟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㊱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奢:过于奢华,奢侈。不孙:就是骄傲、傲慢的意思。过于节俭的时候,就会显着鄙陋。固:是鄙陋、寒酸之意。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把它放在一个人身上就很好理解了,一个人过于奢华的时候就会显得很不逊,没有礼貌,很骄纵,很骄狂。如果过于节俭,就会显得很寒酸,很鄙陋。
我们举生活当中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很奢华的,你看这个人就充满着傲慢,充满着无礼;如果一个人生活又过于节俭?用我们生活当中的话——太寒酸了,不合乎礼,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小气,这个也是不行的。
最好的是取其中,不过于奢华,要懂得节俭,但是节俭的同时又合乎礼,又不会显得过于寒酸,这是取中——中道。
与其不孙也,宁固。可是如果不能取中的时候,与其太过于骄纵,那么宁可选择不及。骄纵、奢华是过;简陋、太过于寒酸是不及,就是固。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过犹不及,最好是取其中,如果不能取其中的时候,我们宁可选择不及,一定不要选择过。
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恰恰相反,我们举生活当中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过于奢华、骄纵和显得比较寒酸,更多的人愿意去选择骄纵,选择奢华。
我们再举生活当中其他的例子就更好理解了:一个人过于浪漫,过于能说会道,不见得是好事情,过于的另一面就是不及。一个人过于浪漫、过于会说;还有一个人,没有情调,过节也没有什么礼物,也不懂得浪漫。
我们很多人这个时候会选择过于的那个人,会选择更浪漫的那个人,但是实则这是不对的,“与其不孙也,宁固。”宁可选择不及的,为什么呢?不及的伤害性更小,过的伤害性更大。
我们去想一想,过于浪漫的那个人,对人的伤害性是不是会大?因为你要懂得一个道理,他不光对你过于浪漫、过于会说,对其他人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说,总是有很多渣男、渣女,因为他招人喜欢。
因为他过。那个部分他表现得特别好,我们喜欢,他是这样对我们的,同样也是这样对待他人的。所以《论语》这句话,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与其选择过,不如选择不及。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孩子过于胆大、过于勇敢。还有一个是不及,就是这个孩子胆子比较小,做什么事情太过于谨慎。我们要思考了,哪一个伤害性更大呢?是不是过于胆大那个,他会惹祸端的。胆小的孩子反而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性和不好的后果。
我们再举例子:说有的人过于聪明,过于聪明的人通常就不脚踏实地地做事情,他就开始攻于算计,总想占小便宜。还有一面就是不及,这个人不太聪明,不太懂得变通,你看看,我们哪一个伤害性更小?
如果我们在企业选择员工的时候,是不是都喜欢选择不太聪明的这个人?因为他不会惹太多的祸端,他可以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但是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都喜欢过的那个,喜欢过于聪明的人,喜欢过于浪漫的人,喜欢胆子比较大的人,喜欢那种奢华的生活,孰不知这些都是隐患。
当我们通过修身以后,我们的价值观会发生变化,因为随着学习圣贤的文化,我们的认知开始改变了,那么最好的状态是取其中,如果不能取其中?我们宁愿选择不及的,因为他的伤害性也更小,也更符合我们当下的生活现状。
这个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思维,再来思考,您还会去抱怨您的另一半,不太懂得浪漫吗?他踏实。如果你真的找的那个人是过于浪漫的,你又真的有安全感吗?所以受到伤害的都是这一类人。
我们再看自己的孩子,如果他没有那么勇敢,我们还有抱怨吗?反而会觉得也挺好的,最好是能让他取其中,该勇敢的时候勇敢,该深思熟虑的时候深思熟虑,如果做不到?我宁可让他胆子小一点,谨小慎微一点,起码不惹祸端。
我们再去选择一个员工的时候,当然取其中最好,他可以很聪慧,但是又能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这样的人固然是好,如果没有?我宁可选择踏踏实实做事情的,而不选择过于使用小聪明和伎俩之人,所以这个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在生活当中更好的去抉择,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平坦,心安。荡荡:是形容宽广的样子,所以君子他是平坦的,心安的,很宽广的样子。“小人长戚戚”,长:是经常、长久之意。戚戚:有很多的忧虑,有很多的思虑、烦闷、不开心的样子。
我们看看小人,长久地处在忧虑当中,思虑当中,总是烦闷、不开心,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何为君子?就是懂得修身之人,我们把他称之为君子。不懂得修身之人,我们把他称之为小人。看看一个懂得修身的人,是不是心越来越安?心胸越来越宽广,在意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所以可以坦荡、光明地去生活,去面对生活当中的问题。
而一个不懂得修身的人,想要的太多,总是患得患失,担心未来发生的事情,过去已然过去的事情,我们还在那里纠结,所以就会长时间的忧虑、担心、恐惧,总是不太开心的样子。
长戚戚的人通常身体状况都不太好,长期的处在这种紧张、焦虑和压力当中,身体又怎么会健康呢?我们来看一看,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他是如何形成坦荡荡和长戚戚两个不同的结果?
首先不懂得修身之人,欲望多,得不到就会痛苦,每天不停地向外求。我希望别人更关心我,如果没有更关心我,我就开始痛苦。
我希望领导给我加薪,没有加薪我就会变得痛苦;我希望领导给我升职,没有给我升职,我就会变得很忧虑。
我希望朋友可以多来帮助我,没有来帮助我,我就会产生抱怨;我希望孩子可以学习得更好,他没有考上一个好成绩,我就对他的未来充满着担忧。
我希望客户一定要多和我合作。我每天就会患得患失,他万一不来怎么办?他最近是不是进货少了?有没有可能去别人那里去进货了?我们的欲望过多,所以总是忧虑和抱怨。
而君子不是这样的,一个懂得修身的君子,永远都是向内求的,我想要让他人更好地帮助我。可以,我去思考,我有没有修己?我有没有先去帮助他人?“德不孤,必有邻。”如果我去帮助他人,自然有人愿意来亲近我们。
在生意上也是如此,我不需要向外求,我想起《论语》当中所讲:“近者悦,远者来。”我有没有让接近我的顾客变得更喜悦?有没有帮助到他们?有没有让他们觉得更有价值?如果有,他自然就会再来,甚至介绍其他人来到我这里。
关于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我要懂得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内在有爱,让他内在懂得包容,这件事情更重要!我也懂得君子都在过程上努力而不求果,所以我去想,我有没有帮助我的孩子,让他更努力地去学习。
我们有没有变换着思维,懂得去因材施教,教给他不同的方法让他去努力,如果我也在努力,孩子也在努力,结果顺其自然就好了。所以你看君子没有什么担忧的,遇到什么事情心都是安的、都是坦荡的,所以它核心在于我们懂得求己,懂得修己。
而不懂得修身的人,总是那么多的忧虑,是我们欲望太多,是我们只想要果,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产生了痛苦,产生了烦闷。那么第二点区别,得到以后,如果不修身之人,他也是痛苦的,又开始患得患失。
比如说我期盼一段感情,这段感情我得到了,我又开始每天不放心,因为你不自信,因为你还有那么多的欲望,即使满足了,你还想要的更多。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自己想要的目的、目标达到了,可是我依然担心,又开始担心失去了。
在企业当中,我得到了那个位置,我也开始担心,别人不服我怎么办?万一领导过一段时间,又不用我了怎么办?所以都是在忧虑当中的。而君子不是的,当我们做一个修身的君子,我们做事情,得到了也安住当下,得不到也安住当下。
我们得到了某一个位置,也是和我们当下相匹配的,何忧之有呢?“既来之,则安之。”所以整个思维的模式完全不同。还有第三点的区别,懂得修身之人不用情绪来做事情;而不懂得修身之人,每天被事情和情绪所扰。
今天生活当中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我马上就开始起情绪,马上就开始发脾气,这个时候你看,我们就开始抱怨,开始产生负能量。
而懂得修身之人不是的,遇到什么事情?我懂得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当我没有情绪的时候,我再来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心是安的,是平坦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修身的君子,修身的结果就是坦荡荡。
我们刚开始学习圣贤的文化,会觉得很累,我们要处处约束自己,别人能做的事情,而我们不能去做;别人可以放纵自己,而我们不能放纵自己,我们要约束自己,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贰过,不迁怒。”刚开始你会觉得很累,可是你长期的修习下来,你得到的结果是君子坦荡荡,永远都是坦然的、心安的、光明的、宽阔的样子。
可是如果你一开始放纵了自己,你要没有经过修习,没有经过修身,当下看似你觉得舒服了,我不用约束自己,我可以为所欲为,可是你也同样要承受果。
小人长戚戚,你就要经常的处在忧虑当中,处在恐慌当中,处在患得患失当中,一直都是一副闷闷不乐、不开心的样子,最后自己的身心都是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