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相信大家都被“孔乙己文学”刷屏了,不论有意还是无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2023年3月,微博名为“失意书生”的一句独白“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和讨论。
相关话术不胫而走,“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里面的关键背景:
1,关于《孔乙己》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是鲁迅1919年4月发布在《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后收录于《呐喊》。孔乙己则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翁,一个落魄、清高,又带着点愚昧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2,当下的社会环境
疫情三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很多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留下来的,也是危机重重,纷纷裁员以度过这个寒冬。
作为需求的一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甚至达到了1076万,创历史新高。
能提供的岗位就这么多,供不应求,可好些企业仍旧招不到人,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好些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收入尚可的工作,那还不如先苟着,只要还活的下去。
了解了这部作品以及当下年轻人的现状后,我们或许就能够理解为何一个世纪前的文章仍旧历久弥新,能够理解为何好多人将学历称为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
由此引入,今天我所要讨论的不是孔乙己文学,而是借由孔乙己形象来论述一下文学与经济的关系。
文学创作离不开经济,但又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学创作又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试想一下,倘若一个人食不果腹,那还有气力来进行文学创作。
孔乙己作为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为何站着喝酒,穷是根源,也就是缺乏相应的经济能力。长衫则象征着学历,学识,文学创作的才能。
宁可受饿,也不愿意做自认为低贱的事情,无耐只得走上了偷窃的道路。最终,凄惨的了结了自己的一生。每天为了几两碎银就需要耗费所有的精力,他的长衫也就成为了一块遮羞布,文学创作的生涯就此了断。
要想保住自己心里的长衫,就得脱去身上的长衫。对于当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温饱解决了,才能够有气力去谈喜好,文学创作。
这么说来,文学创作就必须为经济俯首称臣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仍需与经济保持适当的距离,绝不能被其牵着走。
当我们脱下身上的长衫,从高台上走下来,脚踏实地的去工作,去挣取口粮,也就有了重新穿上长衫的资格。
可过犹不及,好些人解决了温饱,早已了却了经济的后顾之优,长衫却变形了,不光要穿长衫,还要羽绒衣,夹克,追随经济一路狂飙。
最终呢?心里的长衫早已不见,为了附和所谓的大众审美趣味,文学创作的初心丢了,文学创作所需的真诚也消耗殆尽,即便留下了作品,穿上了长衫,那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更遑论自诩真正的文学创作者。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文学创作既离不开经济,又应该保有相对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