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事结构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为网格状形式,它是由两条经线和若干纬线编织而成的。两条主线分别是: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由盛转衰的过程和贾宝玉林黛玉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而纬线是在书中发生的较为典型的事物,比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秦钟的短命夭折、蒋玉菡的爱情波折跟柳湘莲的人生等等。这些纬线连接着《红楼梦》主要的人物的命运,从侧面烘托人物个性,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来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参加贾母举办的宴会,以最底层的视角仰视了贾家的日常生活的奢侈。并通过她在大观园一路的行走路线介绍了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以及拢翠庵和怡红院。刘姥姥的路线,基本将大观园最精彩的五个人的故事串联起来。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是“因听说贾家抄家,着实忧心。又因贾母噩耗传来,刘姥姥悲痛欲绝,次日天没亮就赶着进城。”(《红楼梦》)王熙凤将女儿托付给她。作者从刘姥姥这个小人物的视觉描述了贾家由盛转衰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纬线与经线的相交相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杂多样相对完美的作品。
《京华烟云》模仿了红楼梦家族结构去写了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年内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在叙事结构上它是以女主木兰为主线,主要通过写木兰的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再到结婚将故事推进。作者几乎没有运用像刘姥姥那样的人物游走于大观园的行走路线隐喻人物结局的叙事手法。林语堂其本意是向西方社会展现当时中国的真实面貌,当时中国男女如何适应其环境而生存的。因而,《京华烟云》在叙事结构上与红楼梦有很大的不同创新之处。
《红楼梦》大约写于1791年,它突破了传统画本小说,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叙述艺术。作者曹雪芹的叙事角度是以全知全能的角度去描述。作者采用“草蛇灰线,伏埋千里” 的方式,在前五回就交代了每一个人的结局。四大家族的出场方式是在同一个平行时空亮相的方式,这些众多事件与人物在宏大的结构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纵横交错、层次分明。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在讲述四大家族近百年的兴衰史中虽然一定涉及到了时间的推移。但作者是“以时间与空间构成的立体图形内发生的多个故事来表明四大家族的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已经势不可挡,无可挽回的态势。”(《红楼梦叙事》)
但《京华烟云》是单纯以时间轴为标记来推进故事情节来讲述三大家族在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它单纯使用时间推进的方法来写。而文中的三大家族之一的牛氏家族也是在后十回才出现,这些都体现了《京华烟云》虽然与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仍有创新,增加了作品本身自己风格的可读性。
《红楼梦》前五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小说的序和纲,它更像是全书朦胧的缩影,人物形象总的蓝图,且每一回都负有一定的使命,对结构、主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回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为楔子,为塑造贾宝玉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回通过冷子兴说贾府引出贾府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列开了人物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引出贾府的社会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通过护官符写出官场上的买官,护官,贪赃枉法,揭示了贾府和封建社会必然衰败根本原因。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通过以叹词的形式暗示人物各自命运。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的前五回就让书中人物一一登场。并交代了书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结局。《京华烟云》在书中并没有使用这样类似导读的叙事方式,她在开篇起就写了在兵荒马乱中,姚家举家离京南下的故事。比较之下,红楼梦更像是一个完全大彻大悟的故事,而《京华烟云》在单线条的写某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她们在叙事结构不同的方面的一点浅见。
二、庭园叙事视点
《红楼梦》园林建筑的庭院叙事视点并非是研究它的热点问题,除去对人物三角恋爱关系以及诗词歌赋等的关注,庭园叙事艺术是一个较为偏僻冷门的关注方向。它从文学理论的研究维度可以分为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方向。而《红楼梦》的空间叙事是以时间为基础去讨论的。首先,作者在空间叙事上以确切的方位词来表达布局。比如在描写贾府时使用的:“东西角门/东西穿堂/南大厅/东廊/正室东边/东房门/南北塞夹道/南边/北边/靠东壁面西/正房。”等,这些绝对方位词准确的运用向我们隐喻了一种古代贵族家庭内部秩序的严格规范,营造出一种非常规整、肃穆的家庭氛围。也润物细无声地向读者烘托出宗法家庭制度的那份秩序感。《京华烟云》中,描述曾公馆时作者也使用了“东侧/西边/正院儿/正厅”等绝对方位词,这些词语也沿用了红楼梦对于庭园建筑叙事的方式。
其次,作者曹雪芹在使用了相对方位词,比如:“后院/后方门/后廊/门外/前穿堂/后穿堂/前方/穿堂前/右手等,这些词语的描述不那么规整,甚至有些随性洒脱自由的的感觉,体现了中国园林自然形式的布局,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而《京华烟云》用“侧后院儿/走廊/跨院儿/靠着白色的南面围墙”等相对方位词描述了曾家的后花园。《京华烟云》在绝对方位词和相对方位词的使用完整的立体的具有画面感的描绘出了当时在中国社会性质更替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最后大户人家所居住的环境与文化。与红楼梦不同的是,《红楼梦》的方位词使用意在隐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家庭封建制度。但到《京华烟云》作者的景物描述简单了许多,它运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少量词汇描述了建筑景物。它虽然沿用了空间叙事这样的表达方式,但与《红楼梦》不同的是,它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作者常常运用白描的手法来直观描写景物。因而,《京华烟云》写作目的本就是在中国社会性质交替的情形下描述反应中国社会。这是我个人粗浅的认为这两部作品在空间叙事下能指与所指的异同。
三、结语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虽然类似却也不同,这两部小说都体现了作者惊人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经历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洞见。虽存在着继承,却也存在着分离关系。我们学习研究欣赏它们的过程中,要融合个人的故事,要有空间结构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视角,绘画,音乐等等各个不同的知识结构去欣赏文学,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多一门知识就多一份欣赏文学作品的可能性,在观看这两部作品时,不应该只是理解书面上的语句,应当将它们融入实际的生活中去观察,才能有更深的领悟与境界。
《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最初原本是想要翻译《红楼梦》,但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他认为《红楼梦》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境况相差太远,因而写出了京华烟云。
它虽然在结构叙事人物关系环境设置等等方面模仿了红楼梦,可是它们之间更多的应该含有致敬的味道。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是“模仿”就贬低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京华烟云》它有它独特的价值与贡献,那是和红楼梦不同的。它在1971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也可以看出它的客观价值,它也是第一部全景式的反应中国社会的作品,我主观认为他也向我们现代青年揭示了历代青年的人生与成长,也让我们从生活化的角度上得到了该怎样去度过一生才有价值的启示与感召。以上,是我对这两部小说粗略的见解,它一定不够完美跟准确,甚而有些角度有些偏僻,但也确实是我本人的全部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