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

知行合一组合+桃子老师+河北

读书打卡第七天《为真学而教——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阅读感悟

      立竿见影的意思是竖起一根竹竿,立马就看到杆的影子。立杆要见影,则需要光源。那么,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谁应该是最大的那束光源?是教师还是学生?答案是肯定的,学生才是自我学习行为的首要光源。

      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老师们,却往往”喧宾夺主”,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当作最大甚至唯一的光源: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以应答、讨论等“显学”代替不动声色发散思维的“潜学”,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于是,教师成了熠熠生辉的聚光灯下的主角儿,而本应该成为主角的儿童却缺席了,真学也离场了……

    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本人自认为教学路上兢兢业业,虽不求有功但至少无过。读到这句话,竟生出一种负罪感。原来自己也在干着“为坏不仁”的事情:比如课堂上教多而碎问;比如为了赶进度灌输、填鸭……教师教的津津有味,学生学的昏昏欲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加大容量,学生要么俯首帖耳的听,要么心猿意马的发呆,甚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忍心看着毛毛虫在蛹中苦苦挣扎,帮他破茧而出,结果这只早出的蝴蝶却永远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多么痛的领悟!

面对问题,教师不要解惑于前,示范在前,而应该把问题抛给或者还给学生,并给予适度适量的指导或暗示使学生在心里认真忖度,最终从对问题的茫然、迷思中破茧化蝶般走出,发现、揭示和阐述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思想,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而那种直接将答案和盘而出的行为,无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剥夺了儿童真实学习的权力,很难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力量。

    立竿见影的教学就像行人匆忙赶路,来不及欣赏两边的风景;就像医者“药到病除”,治标而不治本,世上的事情往往如此,多快好省很难碰在一起。慢也是一种能力,而在崇拜直接效益,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却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要改造中国式课堂,当务之急是要养成深入骨髓的慢的心性、慢的定力。

      佐藤学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教育教学本就是一个慢的过程,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要有耐心,静待花开。冯卫东老师说:在“旷日”的节奏中追求“持久”之效。有时,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延缓、耽搁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浸入、心灵的镌刻,有利于能力的养成,恒久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就如同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却十分重要。树根的生长期是5年到15年,之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儿童心智的重要成长期也在人生前15年,我们要秉承“三分教,七分等”的心态,陪护他们好好的长根,到那时,“看不见的,看见了”,它何止是花繁果硕,更是无可限量的生命力!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一个心向往之的地方,一个可以让心灵得以安放的地方,而逐梦的过程本就是一道风景,就好像我在寂静的夜里,念来思往,敲打着文字,这“简单纯粹而又热情似火、浪漫如歌”的事情,本就令我愉悦!阅读,修行,在路上,只为遇见更美好的你、我、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