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发生又朝向正确的学习是理想课堂的模样,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筛选、提炼观点:
“矢向决定矢量,价值不可偏差”
首先冯老师对专业词语有敏锐的洞察力,自己提出来“质效、质效观理念”(第19页),建议四中提出来“矢向决定矢量,价值不可偏差”(第30页)的观点,接着冯老师对“失向”与“矢量”两个词做了解释:
矢向喻指教学所确立的价值方向,矢量喻指教学行为所引发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度量。
教学矢向是什么意思,也是搞不懂的。
对于矢量我是特别了解的,方向和大小,可量化的数学和物理课程中,计算长度,表示方向都是能理解的。
按照我一个外行的数学学习者来看,这里的“矢向”就是方向的意思,可是网络搜索,发现解释还是不通顺,反正我是对这个词语体验感不好。直白地说,似乎不能显示语言功底。
倒是和后面的情境引入建立一些关联,表达意思的时候,能有平易近人的方式不可以的,必须要有文化。
学科阵地必须坚守,学科边界不可拆除
“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学科综合教学发展趋势有抵触,对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创新学习方式有排斥,而是基于对学科的必要坚守,基于对当下教师普遍知识与素养结构、状况的必要考量:强扭”不必“之瓜,勉强”不能“之难,偏向之矢必定射不中教与学的应然之的。”
尝试去理解作者本人,坚守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去创新,不反对创新和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肯定也是不反对的,因为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如何坚守,如何大胆探索,寻找能够融合的地方?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似乎就是这么辩证的观点。放心去做吧,去做就有错的可能。对自己来说,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发现了就有提升和前进的空间。让别人去说吧。
我们其实正挖空心思去探索哪些地方是可以融合呢?
老老实实做好这节课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灵活变化的改革模式了,考试对创新都是有要求的,诚然创新是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坚守学科本质还是要进行的。
不适宜的教法也是一种隐形的错
这个标题就很容易理解,倒是举了一个物理老师课堂方法的例子,“这个非紧要知识的教学一共进行了17分钟,学习形式则有个人学习、小组探究、全班展示等多个层面。……该进行一般性认知教学的却用了合作、探究等方法,教法有错,学生看似热闹的学习不过是伪学而已。”
我特别困惑,所有看不过去的地方不都是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吗?这也只能说明规则没有问题,制度也是完善的,是人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用对范围,就像物理学科中套公式用错了,肯定是得不出来正确的结果的,至于正确的结果谁来定,不还是专家吗?而且到处都是专家呀,谁说了才是正确的,不还是在教师的实践中感受出来的吗?
内容要优选,教法要适切。
内容有的选吗?
教材内容必须教,还会补充考点,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专业”和渊博。
昨天詹大年校长还提出了,“中国没有学生,只有考生。”试问,考试的内容还没有学完,能再继续补充连考试都涉及不到的内容吗?
确实一位语文老师说讲诗词,考试不考,可是对学生的人生有影响,成长经历有帮助,所以老师会选择去教,那么是一个时间问题。如何选择时间,安排内容。难道不是集体备课吗?
最后“由此,想起20世纪初黎锦熙先生关于作文教学改革提出的著名"三原则”,其中一条是“改错先于求美”,教与学也是这样,改错理当优先。“
我完全同意改错理当优先,也完全感受到改错先于求美。倒是对20年代初感到好奇,将近百年历史的教育规律不落时,常提常新。那位八年级道德与法制课的老教师的“打了不少补丁的衣服”,引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学生普遍流露出不合作乃至不屑的神情。我对那我老师家里还有旧衣服表示尊重和理解,至于专业角度,完全没有评价权力,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多大的影响要看时代背景。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要合乎时代特点,岂不是回到了那位物理老师的课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