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类型大体分为三类,以及对应的不同读法:
1)陶冶情操类型,如文学作品等。怎么舒服怎么读,就是为了放松和愉悦来的
2)包含知识体系类型,如管理学领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需要成体系的一点点读,搭建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工具书,如最近在看的有效的竞品分析。按照自己需要直接翻到对应章节看需要的内容
三类书在大脑知识体系中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1)工具书像左边的蓝色圈里面的点,就是有目的性的拓展某一个节点,往某一个方向上往前探索一步;
2)经典书像是葡萄串,能够拎起来一个体系。比如反脆弱讲的是面对不确定性,这个理论和逻辑在任何场景/时间/领域都可以被用到,且有成体系的逻辑和方法;
3)陶冶情操的书,像是给所有的知识节点涂上颜色/底色,让原本理性的知识变得有温情
个人发展领域里面的经典书有以下三类:
1)一个行业/领域起源之作。如反脆弱
2)提高知识维度,这一本能够能够串起来很多本书。如动机心理学
3)另外一个世界,具有同构性。如邓小平传、心若菩提
从时间周期看,为什么要读经典书:
1)自始以来,世界是未知的;
2)底层逻辑100-300年;
3)一个领域的经典书10-100年;
4)解决问题1-3年;
5)某个场景1天
尽可能选择长周期,高公约数的经典知识。
我个人的读书心路历程经过如下阶段:
1)知道书本上是知识,要学习,为考试,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大概在本科及以前
2)对自己所在领域有点困惑、好奇,某几个点主动去探究,偶尔有“哦~原来是这样的”,大概在读研期间
3)由于工作需要,发现大量的知识空缺需要补充,积极的空杯心态去学习,并快速应用。并由此生发出来几个其他学科领域的好奇,大概在工作1-3年
4)自己的专业领域没有意识的成体系搭建,找不到深入提升的方法,陷入迷茫期。对好奇领域的探索也有一定的面,但像是并没啥用。大概在工作3-6年
5)至此,虽然一直有阅读习惯,始终是阅读与应用(或者叫个人发展)相脱离。按照熵增原理,不能持续注入新的信息/能量,个人的发展势必趋于无序和消散。这时候,碰巧经受了工作方面的一些打击,虽然情感上很难受/痛苦/无奈,但意识到自己的差距,顺着这个方向,从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逐渐感悟到,读书仅仅是手段,获取知识后,去解决问题和让事情变好更重要。逐渐从给自己定任务(计划多久读完一本书)的沉重感脱离出来,遇到好书,就慢慢看,慢慢消化,理解作者的总体思路,认真做笔记,尽力能够粗颗粒度的表达出来。大概是在工作6-7年
尤其在迷茫期,读了一些书,了解到了一些知识,但又都不深入,全部是散落的点。这时候看啥都觉得懂一点,又不是那么的懂,自己又讲不出,还轻易被别人说服。现在看来,是浅层次的吸收到了瓶颈期,迫切需要成体系的底层逻辑,将散落的珠子串起来,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于经典书籍的选择,虽然略有意识,但经过古典老师对经典知识在时间沉淀方面,在学科/领域/行业源头方面,还在传记方面(平行世界的同构型)给了更深入的启发,对于知识的选择有了些许依据。输入的选择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如同“方向比努力重要”。有选择性的输入不仅是对于书籍的选择,包括所有可接触到的信息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关注的博主、知乎博主、B站UP主等,都是要有意识的整理,让自己身边围绕的、吃进去的都是高营养的知识;
对于工具书和陶冶性情的书,有了更高效的阅读方法。对于自己知识体系内的其他类型书籍,也可以有意识的归类,探索最合适的阅读方式;
针对当前我的阅读情况,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构建知识体系(附下图用印象笔记搭建的体系雏形,持续完善中),形成基础学科/行业领域经典的底层思维和逻辑。方向有了,加上持续的输入和输出,日拱一卒,也就不担心自己到达不了目的地。
说明:文章部分内容来自古典-个人发展共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