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第二章说到“理解”,“理解”和“设计”这两个是重要的概念。布鲁姆和他的同事认为,理解是一个常见但不够明晰的概念,“理解”和“知道”是不同的,理解的含义更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
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的整理事实和技巧能力,因此将某些事情做对本身不是理解证据,理解意味着要以正确方式完成任务,通常反映的人没有能力解释为什么特定技巧,方法和知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是合适或者不合适的。
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
阶段1: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理解
阶段2:哪些可以作为理解的证据?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伏笔”和“铺垫”。
一、《哪吒》电影中的伏笔和铺垫
1.天尊与鼎的设定
在《哪吒1》中,元始天尊用鼎炼化混元珠的情节,为《哪吒2》中无量仙翁用天元鼎炼妖的情节埋下伏笔。这一设定不仅揭示了天尊与无量仙翁之间的隐秘关系,还为后续的剧情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2.灵珠与魔丸的关系
《哪吒1》中,混元珠被分为灵珠和魔丸,灵珠和魔丸本为一体,这一设定为《哪吒2》中两个魂魄共用一个肉体的情节提供了基础。同时,哪吒和敖丙的关系也在第一部中通过多次互动(如踢毽子、对峙等)进行了铺垫。
3.太乙真人的角色设定
太乙真人在《哪吒1》中的不靠谱行为(如酒后误事、法宝滥用等)为《哪吒2》中他继续“坑徒”的情节做了铺垫。同时,太乙真人给予哪吒的法宝(如七色宝莲)在第二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4.陈塘关的延续
《哪吒2》中基本延续了《哪吒1》中陈塘关的设定,包括白发老爷爷、伏魔帮等角色,以及结界兽、海夜叉等元素。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还为第二部的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5.踢毽子的呼应
在《哪吒1》中,殷夫人与哪吒踢毽子的情节不仅展现了母子关系的转变,还在《哪吒2》中通过李靖与哪吒的踢毽子情节得到了呼应,进一步深化了父子关系。
6.敖丙的口头禅与武器
敖丙在《哪吒1》中的口头禅“你不是我对手”以及他的武器(球状大锤子)在《哪吒2》中得到了延续和强化。这些细节不仅保持了角色设定的一致性,还为两人关系的变化提供了伏笔。
7.申小豹的角色联动
申小豹在《哪吒2》中的出场动作和语言几乎与《哪吒1》中的小哪吒一模一样,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幽默感,还通过角色联动强化了两部电影之间的联系。
8.天劫咒的承接
《哪吒1》中天劫咒的设定为《哪吒2》的情节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承接。哪吒在第一部中通过敖丙的万龙甲和七色宝莲保住了魂魄,为第二部的重塑肉身情节做了铺垫。
9.情感与主题的深化
《哪吒1》中哪吒与敖丙从对立到和解的情感转变,为《哪吒2》中两人共同对抗无量仙翁的情节提供了情感基础。这种从对立到团结的关系变化,进一步深化了“逆天改命”的主题。
通过这些伏笔和铺垫,《哪吒1》不仅为《哪吒2》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通过角色关系和情感的延续,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主题的深度。
二、中学课本中的伏笔和铺垫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伏笔和铺垫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技巧,它们用于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深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以下是这两种技巧的具体解释和例子:
伏笔
伏笔是作者在故事早期埋下的线索或暗示,这些线索在故事后期会变得重要,对情节的发展或转折起到关键作用。伏笔的使用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使读者在回顾时能够发现作者精心设计的线索。
例子
- 在鲁迅的《药》中,早期对“药”的多次提及,为故事结尾中华老栓用儿子的血来治病这一悲剧性事件埋下伏笔。
-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见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为后文主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埋下伏笔。
铺垫
铺垫是指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或背景设定等方式,为即将发生的事件或情节转折做好准备。铺垫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合理,读者在事件发生时不会感到突兀。
例子:
-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多次描写,为父亲最终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的场景做好铺垫,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忍耐和压抑情绪不断积累,从被高衙内调戏妻子,到被发配沧州,再到草料场被烧,这些情节都为林冲最终在山神庙中爆发、手刃仇人做好铺垫。
三、高考真题示例
例1(2020年全国卷Ⅰ):
文中提到“那把旧刀一直挂在墙上,从未取下”,请分析这一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细节为后文主人公用旧刀反抗敌人埋下伏笔。它不仅暗示了旧刀的重要性,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后文的高潮情节做了铺垫,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例2(2018年北京卷):
作者在开头描写了主人公的梦境,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开头的梦境为后文主人公的遭遇埋下伏笔,暗示了他即将面临的困境。同时,这一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2022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中多次提到“荞麦”这一元素,作者在开头和中间部分多次提及荞麦的种植情况,最后揭示荞麦的象征意义。题目:文中多次提到“荞麦”,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设置这一伏笔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情节发展:荞麦的种植情况在文中多次提及,为后文揭示荞麦的象征意义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2. 人物塑造:荞麦的生长过程象征着人物内心的转变,伏笔的设置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的品质。
3. 主题深化:荞麦的丰收与失败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伏笔的设置增强了主题的深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课外拓展:《哪吒二》为《哪吒三》电影做出哪些伏笔个铺垫,饺子导演想到头疼,你能为他分忧,帮他想几个思路吗?
1. 哪吒的成长与责任
伏笔:
在《哪吒二》中,可以暗示哪吒虽然已经成长为英雄,但他内心仍然有一些未解的心结或对力量的困惑。例如,他可能会在某个关键时刻因为犹豫或自我怀疑而未能完全发挥实力。
铺垫:
通过哪吒与师父太乙真人或父母的对话,暗示他未来将面临更大的责任(如守护三界平衡),为《哪吒三》中他接受终极考验埋下伏笔。
2. 新反派或更大危机的引入
伏笔:
在《哪吒二》的结尾,申公豹和他父亲被抓,为了自保,很可能做出坏事,暗示其将成为《哪吒三》的新危机。
铺垫:
通过一些小事件(如人间出现异常天象、妖怪活动频繁等),暗示三界即将面临一场更大的危机,为《哪吒三》的冲突做铺垫。
3. 敖丙的回归与命运
伏笔:
在《哪吒二》中,可以提到敖丙在龙族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或者他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哪吒。
- 铺垫:
通过龙族内部的矛盾或天界对龙族的打压,暗示敖丙可能会在《哪吒三》中面临重大抉择(如背叛哪吒或牺牲自己),为他的角色发展埋下伏笔。
五、总结
在高考阅读题中,伏笔和铺垫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识别、分析和推断三个方面。
伏笔通过隐晦的线索暗示后续情节,使故事前后呼应,增强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铺垫则通过逐步渲染,为情节的高潮或转折做好准备,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细节的作用,并联系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来作答。掌握伏笔和铺垫的概念及答题技巧,能够帮助考生在高考阅读题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