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周四
我们和孩子的心“失联”了么?
*下班后去朋友单位找她拿个东西,碰巧,她正和两个同事在聊天。听了一会儿,发现聊来聊去,关于孩子这一块儿,大家有个相似的苦恼。就像她一个同事说的,“怎么觉得孩子越大越和我们没话说。你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怎么问都不说。要不就是给你应付两句“没想啥,你别管,说了你也不懂你也不爱听”。你要是想给他说点啥,刚说一两句,他就“行了行了,我忙着写作业呢”,就把你敷衍打发了。”
“唉,我们的也是。”另一个妈妈开了口,“都说闺女是妈妈的小棉袄,可俺妞看我像阶级敌人似的。一回家就往自己的屋里钻,还关门上锁的。她的东西都不让我动。”
“孩子小时候多能说,小嘴吧嗒吧嗒的停不下来,跟妈妈多亲。可是一上初中,嘴巴就贴封条了。不给你说那么多,还给你对着干。”
“青春期孩子,叛逆呗。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他青春期,我还更年期呢。看他那样,天天把我气的憋闷的,又愁又烦。”
……
大家吐吐槽发发牢骚,互相开解安慰一番,各自回家,都还记挂着给家里上了一天课快该考试的“青春期”做饭补营养呢。
*回家的路上,想想刚才妈妈们的聊天,又想到前天晚上朱老师说的那句“我们和孩子的心“失联”了么?”,不觉颇有感触。
孩子一天天长大,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看重同辈朋友,情绪敏感波动……的确是他们这个时期的特质。
但是,并不是因为这些,他们和父母的话才越来越少。也不是因为这些,他们才喜欢和父母对抗。
那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是不是除了生气,困惑,抱怨,无奈……之外,还可以想一想,学一学,咨询求助一下,找找原因?
*那天,朱浩芳老师做了一场《穿越迷雾看见孩子》的精彩分享,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老师说,作为父母,我们有意识的觉察一下,在和孩子从小到大的相处互动中,我们经常的模式是什么?
对于孩子,我们是习惯于只关注他们展现表露在外的言语行为,还是会看到他们言行背后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说我们听到孩子骂了脏话,我们是马上就训斥,说教孩子,还是先放下情绪,抱着好奇的心去了解一下孩子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说脏话?是为了好玩,还是发泄?
我们是否把自己的快乐,价值感,好与不好与孩子绑定,让孩子为我们买单?
比如,我们是否特别在乎孩子的成绩,才艺,在意老师或他人对孩子的评价。我们是否拿孩子,当成显示,炫耀自己好的工具?我们是否认为,孩子表现好,说明我好。孩子表现不好,就证明我不好,丢了我的脸我的人?
我们是否太强调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孩子独特的本来优势?我们是不是天天把“你看×××,人家××比你好比你强”挂在嘴边?我们是否让孩子觉得你爱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觉得他不够好?
我们是否太注重说,而忽略了听?是否恨不得把我们认为好的经验教训道理规矩天天给孩子念叨一遍,而不肯耐下心性,来听听孩子说些你认为的幼稚,不靠谱的话语?
我们是否时常陷入评判对错之中,事事都想对孩子指手画脚?在我们看不惯不满意的时候,对孩子撂些狠话极端话 “你做不到就不要去上学了,我再也不管你了……”说这些除了发泄,伤害,还能有什么作用?!
我们是孩子的爸妈哦,可我们所做的所说的,是否让孩子觉得,你是和孩子站在一起,不管怎样都可以给他接纳,支持,帮助的人么?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掏心掏肺的付出着,我们觉得自己的一颗心都在孩子身上。可是,我们是否觉察,我们和孩子的心,是贴近,还是“失联”?
让我们带着好奇的心,信任的心,去看见孩子,去感受孩子,去接纳孩子本有的样貌吧。不管是儿童期青春期还是××期…,都让我们和孩子的心,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