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开始,我们进入了“异常心理学”这个模块的学习,来看看大家的疑问。
吴智超
当局者迷。想问一下李老师,如果本人没有感觉到有异常,但是身边人说你不正常,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也就是你要区分别人给你的是“反馈”还是“评判”。
第一种情况,别人想表达的是,你的一些言行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打个比方,一个人习惯性地讲话口无遮拦,很多话说出去会让别人不舒服。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心直口快,没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正常。这种情况下,别人告诉他自己真实的体验,这是一个“反馈”,他是需要认真听取的。就好像他看到镜子里自己的真实形象,才能根据这个形象调整和端正自己的行为表现。
第二种情况是,别人给你的不是真实“反馈”,只是一个“评判”。差别在哪里呢?反馈是基于他的真实体验,而评判的意思是:这件事并没有带给他任何真实的感受,他只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对你进行一种价值判断,认为你不符合他心目中的正常标准。比如,你享受独处,别人却说这样不正常,正常人应该多交朋友。你看,你的选择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任何问题,他不是在反馈他的切身感受,而是在对你进行一种审判。这种话你就不用当一回事了。
Yuanhao
老师,我有一个反向疑问:如果诊断的结果和建议是没有异常,但是我主观感受是有的,这时候应该相信自己嘛?
你说的这种情况很常见,它有两种原因:第一,你真的没问题,只是太敏感了,造成了无中生有的难受;第二,你有问题,但是目前的诊断体系还不足以判断问题在哪里。但无论是哪种原因,最好的应对方式都一样:不要太把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当回事。请注意,我不是说这种感受是错的,只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可以战胜它的方法。这说明,在目前我们已知的、主流的病理学体系里,它暂且还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那么,你就不需要为这种感受投入太多的注意力。生活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有一种异常心理叫做疑病症,就是一个人感觉自己不舒服,又查不出病因,导致他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到处看医生,非要找出问题根源不可。最后,不舒服的感觉本身未必带来了多大伤害,但是“过度检查”这种行为,反倒严重妨碍了正常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好不要无休止地投入对真相的探寻。当异常心理学已经排除了比较大的几种问题之后,剩下不舒服的感觉即便是真实的,你也要学会有意识地忽视,把注意力放在整体的生活功能上。
得到用户
我老觉得别人在心底对我的工作能力失望,但我跟别人确认时,他们会说没有。如果再问下去,他们就会说:“你想多了”。老师,我不喜欢被他们当成一个喜欢多想的人,但我觉得,他们如果真的有失望,也不可能说出来。请问我该怎么判断,是他们不愿意跟我说实话,还是我真的自己想多了呢?
在沟通中,我们主观感受到的和别人想表达的意图之间有差异,这很正常。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划分:首先,别人不一定对你真的失望,至少他们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表达意图。同时,你会有一种“被失望”的担心。而无论对方本意如何,你的担心都是真实的。我建议,不妨就按照你主观的感受来。重点不是别人真实的想法,而是假设你确实让别人失望了,对你意味着什么?你是打算在未来的工作中做一些调整,还是学会面对别人的失望?不管他们承不承认,这都是你的生活,你在为自己的感受买单。那么如果你已经很努力了,就算别人失望,你也可以坦然地说:“我已经尽力了。”
讲到这里,我顺便说一句:“你想多了”这句话很伤人。它是在否认另一个人的感受。实际上,对方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一件事,你有不同的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可以这样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也想说说我是怎么想的。” 你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交给对方权衡,这就够了。如果武断地把他的想法定义为“想多了”,就会带着一种傲慢,好像是一方是站在正常人的立场上,对别人发起了审判。
不听话
我从小就比别人想得多,因为被全方位无死角地评判,连呼吸都要考虑自己做得对不对,所以感觉自己整个人是僵的。老师,请问,我想更自然地表达自己,能从哪里开始呢?
很理解你的感受。我讲异常心理学的初衷,就是希望减少这种被评判的痛苦。
正如你感受到的,外界评判并不能帮助你,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想要挣脱这种限制,从哪里开始呢?其实,就从接受自己是“僵的”开始。你可以保持自己熟悉的“僵”,不需要强求“更自然的表达”。
因为现阶段想要追求“更自然”,背后仍然是对自己的评判。你要相信自己怎样都很好,哪怕别人觉得僵,如果你舒服也没关系。只要你对自己的反应开始产生信心,不再借助别人的眼光审判自己,那些“僵的”反应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简单
我老觉得出门没有锁门,没有换煤气,我能自我诊断是强迫症了么?实事求是地说,不能。因为强迫症本身也是一个专业诊断。在它的诊断标准里,你提到的这些强迫检查的冲动只占一小部分,医生还必须结合其他信息共同判断。比如,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的痛苦有多强烈?对正常生活的妨碍达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作为一种口头的标签,你可以把自己称为“强迫症”。但我要提醒一下,这个说法的前提是:你对这个标签没什么心理负担,你可以半开玩笑地这样跟朋友交流。但如果你对这个标签有恐惧,你会把“强迫症”看成一个严重问题的话,最好还是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
得到用户
我跟抑郁症的朋友待在一起,时间一长,就觉得负能量,低气压。任何一个话题她都能转到自己的失落上。比如我说最近看了一部什么剧,她就会说:“真好,你还有时间看剧,我忙到睡觉的时间都快没有了。”然后气氛就降到冰点。我也不知道怎么鼓励她。就算我说她的优点,她总是能找到方法反驳我。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不管是不是抑郁症的朋友,当对方表达最近有痛苦和压力时,最好的回应方式不是鼓励,说她的优点,而是关注她表达的失落情绪。如果强行给她传递正能量,尽管是出于好心,但在她的体验里,就会觉得自己的痛苦没有被看到。你们甚至会因此陷入无谓的争执:你越说她好,她越是会说:“不不不!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差!”所以,你不妨就顺着她想表达的意思说,表达对她的关切。比如,她说我最近很忙,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你就顺着她说:你在忙什么呢,怎么这么辛苦?现在还好吗,能调节过来吗?......等等。试试看,这样会不会更容易沟通下去?
但我也理解,如果一直在关心负面情绪,时间长了,你也会觉得不耐受。你当然有权利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离开这场谈话,跟这些话题保持距离。也许跟你的朋友聊二十分钟你是 OK 的,超过半个小时就会影响心情。那么,你可以让自己尽量在舒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这个对话。但这里有一个边界的区分:她表达负面情绪,这是她的权利。你可以选择跟她保持距离。只是要区分一下,这是为了你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不耐受,就试图否定她的表达。
MM
团队有个小朋友能力很强,但自我评价很低。每次把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她,她的第一反应都是“做不到”,要给她做好久的心理建设她才会接受。但只要接受了,每次完成的质量都让人惊喜。我不知道这种自我评价是怎么来的?她曾经有过抑郁症的历史,是不是跟这个有关?身边的人可以做些什么帮助这样的人提升自信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异常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叫做病识感,认识的识。什么是病识感?就是病人能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状态在哪些方面是异常的。
就像你的这个同事,无论她的情况是不是抑郁导致的,作为外人,你们都清晰地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她说自己做不到,自我评价很低的时候,最终完成的结果都不错。那么问题来了:她自己能不能基于过去这些经验,认识到,她对自己的主观评估是低于现实水平的?只要她建立了这个意识,就可能做出更匹配的工作选择。
你可能会想:她有抑郁症,怎么可能有这样准确的意识呢?但就算是抑郁的人,只要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也会对自己生病时有哪些反应规律一清二楚。他可以一方面觉得自己做不到,另一方面在心里提醒自己:这个判断不准确!它只是我在抑郁情绪,或者个性当中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失真的反应。根据我的经验,每当我有这种反应时,其实意味着我的能力刚刚好。那么,她完全可以在一边判断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一边接受这个挑战。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帮助你的同事,通过从前的经验积累病识感。从而对自己惯性的反应建立更准确的评估,在矫正那些失真的反应之后,再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实,这对生病的人也是一个好消息:哪怕他的异常状态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功能也会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提问。欢迎继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