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远的路,才能遇见一起出发的人。"这句话是张文质老师说的。2月18日,参加了陈慧蓉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研修活动后,我对这一句话深有同感,很有感触。
这次加入陈慧蓉名师工作室有点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我对陈慧蓉老师所知不多。
有一天收到她的添加好友申请,通过后,简单聊了几句。她询问我是否有加入什么工作室?在确认我没有加入工作室后,她说,她的工作室如果顺利启动,希望我能加入。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那时候,我正好准备把重心放在数学科上,而且陈慧蓉老师给我一种亲切感。
不久后,收到学校的通知,可以申请名师工作室成员、学员。我看到陈慧蓉工作室位列其中,照着要求,提交了相关的资料。
其实通知里另外两个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是更为熟悉的。
陈瑞林老师在漳州数学和科学界都是一把手,他的认真,他对后辈的关注,得到了很多老师的一致好评。
陈瑞林老师,因为一些科学教研活动,我们有一些交集。我也因为陈瑞林老师的看见与推荐,被更多领导和优秀的老师所认识,拥有了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陈瑞林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是我一直所仰慕的前辈。
郑美玲老师,虽然我们没有交流过,但我曾听任景业老师提到过她,任老师对她不吝夸奖,是一位很实干很用心研究的老师。她的研究方向应该跟分享式教学有些关系。
因为阅读了任景业老师赠送的几本书,加上好友成都的欧小丽老师也在实践,我对分享式教学略有了解,还是挺喜欢的,在班里也做过一些尝试。还写过几篇相关文章,被任景业老师公众号推荐了。
为什么最后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陈慧蓉老师的工作室?
一个是我对她有所承诺。我不轻易许诺,但对自己的诺言看得很重,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去兑现。另一个原因是简单的交流,对陈慧蓉老师已有一种熟悉感,一种好感。我还知道她是龙师附小的老师,龙师附小的教研做得非常扎实。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浸染的老师研究一定也是很扎实的。
这次参加完工作室的启动仪式,我确定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陈慧蓉老师就是那个我想和她一同出发的人。
这次从预定酒店到分享的准备她都给予了我高效的支持。跟她交流,我也没有压力感。一些我想要的东西,哪怕知道会占用她本就不多的时间,还是会去麻烦到她。而每一次打扰,她也都欣喜地接受并耐心地给予支持。
最关键的是,她追求的理想课堂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我的理想课堂就该是那个样子。
在启动仪式上,工作室成员每人都分享了自己的理想课堂,这些课堂都有亮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真的是一群在用心做事,认真研究的优秀的老师。
陈慧蓉老师分享的理想课堂是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数学课堂。
在慧蓉老师的分享中,我了解到,张齐华老师的“七大学习力”(指实现儿童数学学习所需要的提问、表达、倾听、对话、合作、批判和反思能力)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而“社会化学习"则是把学生放在社会化的语境中学会自己学习。
数学社会化学习,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共同体内基于充分的对话协商,以促进数学素养和社会性素养协同发展的数学学习新样态。
慧蓉老师分享的课堂片段,学生交流的语言,学生闪亮、专注的眼神,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都深深吸引了我。那就是我理想中的学生的学习样态。
活动结束后,我又联系了慧蓉老师,专程到她的学校跟她进一步交流,了解社会化学习的相关内容。
她很耐心地一一做了解答。听说我今年教六年级,还引荐我认识了他们学校教六年级在尝试做这个教学的一位老师,并分享了社会化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单样本给我。
听了她的分享,得到学习单,我对社会化学习更感兴趣了。
回来后,我认真观看了张齐华老师的讲座《社会化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素养提升的学习生态重建》。上网搜索相关实践案例。
对社会化学习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数学社会化学习的基本框架是:预备学习20分钟(解读目标 独立研究 多元支持 提出问题);团队共学20分钟(确认目标 有序交流 相互支持 组内过关);质疑深化15分钟(小组提问 生生答疑 教师深化 形成结构)评价反思5分钟(当堂检测 目标对照 团队反思 教师展望)。
预备学习关键的脚手架是学习单。
学习单是有备而来,是学习脑图,是共学支架。好的学习单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准备,可以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整合为接近学生能理解的程度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后续交流质疑提供学习支架。
学习单包括我的目标、我的研究、组内过关和当堂检测4个部分。学习目标设定时要基于教参,基于学生视角,从知识技能角度,实现为学生学习导航,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属于隐性目标,在课堂上点滴渗透,不需要写出来,而且呈现在学习单上,学生也看不懂。在我的研究板块,要求是任务完整,支架清晰,适度开放,思维留痕,也可逆向思维设计。在组内过关和当堂检测环节均需要注意难度适宜。
在团队共学中,小组长的作用很大,要重点培养,集中指导。
如何发现并培养小组长,张齐华老师给出了清晰的路径:
路径1:树立典型——以优秀组长为榜样
(外部对标、内部发现、因班而定)
路径2:方法指导——给每个组长来赋能
(课外集训、课内指导、明确职责)
路径3:制度创新——让所有组长有动力
(短期靠物质、中期靠激励、长期靠评优)
路径4:助力成功——以增强回路促成长
(组员感恩、家长支持、自我奖赏)
组长的问题还给出了一些可参考的模版:
①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样问可以深究组员)
②谁能复述一下他的观点?(这样问可以把3号、4号都卷入进来,让他们进行复述。)
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样问可以让组员进行补充。)
④你能评价一下他的想法吗?(这样问可以让组员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
⑤谁能概括一下我们的想法?(这样问的目的是总结。)
⑥谁还有什么疑问?(这样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深入了解后,我越发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准备马上在班上做一下实践研究。
尽管走了很远的路,才遇见一起出发的人,也是很幸运的。还能遇见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真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