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到了一周一次的作文课。每天看学生的日记,我发现,三分之二的同学还停留在“流水账”的水平。我想,借着作文课,就从最常见的写人记事讲起吧。
我告诉学生,想一想每天出现在你身边的人,他(她)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性格怎么样?有什么口头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你最欣赏(或看不上)他的地方是什么?……先把这些想清楚,再说一说,最后再总结写出来。
坐在第一排的崔允浩突然说了一句“树懒”,呵,这个词一出,全班瞬间笑成了一片。我知道这个学生,我们班的“懒神”,他的口头禅就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我向来是反对给同学起外号的,但他似乎对自己这个外号还蛮得意的。我也就毫不顾忌地调侃了他两句,我对学生们说:“看,这不就有素材可写了吗?咱班最有特点的人,懒出新高度的树懒同学。”同学们哈哈大笑,都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懒,现在似乎成了学生的通病。班上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整天都是懒洋洋的,听课的时候趴桌子上,让写作业,也是趴着写;平时让记笔记,能少写一个字,绝不多写;操场上跑步,好多同学都处于跑不动的状态。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谈论学生的时候,用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懒”。
我想:懒,还是因为没动力、没压力,生活太安逸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便家里再困难,也绝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记得有一次,一个家长被叫到学校,因为孩子从来不写作业,书上也是比脸都白。孩子父亲来到学校后说:“我只想让我的儿子快乐地学习。”呵呵,只看见孩子快乐了,没看见孩子学习。
提到和珅,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清朝第一贪官”、“富可敌国”、“祸国殃民”。这几天听《和珅传》,才知道他从小也是历经挫折,贫困起家,后来励精图治才走向人生巅峰的。
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他的继母对他并不好,给他吃的穿的都堪比乞丐。父亲常保在和珅九岁时亦因病去世,他继母对和珅兄弟俩更是不管不问了。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和珅、和琳两兄弟才能免于被赶出家门。
和珅和弟弟和琳都在咸安宫念书,这是官学,里面的学生都是八旗子弟,非富即贵。和珅兄弟俩在这里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他选择了忍。别人打他,嘲笑他,侮辱他,他都笑脸相迎,这也让他在以后的仕途中成为了“笑面虎”,让人捉摸不透。
和珅在这里上学时,特别努力,刻苦专研,他目标明确,一心只想走向仕途。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通读四书五经,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喜爱。后来,还被当时的直隶总督冯英廉看中,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当时一穷二白的和珅。
试想一下,但凡和珅当时懒一点,或不堪受辱,放弃努力,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发迹。再试想,如果当时和珅家境殷实,父母健在,对他百般疼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能也不会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珅。
现在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拼劲儿,这种目标明确的动力。有些人可能会说:当你认为你的学生是懒惰的时候,他就会更懒惰,当你的评价变成勤奋的时候,他就会向勤奋的方向发展,所以请你对你的学生多鼓励多肯定。还有人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们老师要会寓教于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的。就像给孩子辅导作业一样,妈妈辅导作业时声嘶竭力,孩子爸爸在一旁淡定地说:“小点声,好好说。”这时候可以换成爸爸去辅导,不一会儿就会听见更大的吼叫声。所以说,提意见谁都会,能做到才是王道。
况且,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也不过七十有二,何况你我!
问心无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