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又叫南京故宫、南京紫禁城。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明故宫竟然是填湖而造的,建了没多久,其地基就开始下沉,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项豆腐渣工程,因此而遗憾毁灭。
明故宫的位置大体就是现在的明故宫遗址公园一带,这个地方在明朝建造明故宫以前原本是一片湖泊,这个湖泊叫前湖。
明代建国前,前湖湖水很深又很广,可能与玄武湖差不多大小,它的确切位置应该在今天南京城的东部:南起午朝门公园中部以南一点,北至后宰门街,东起紫金山脚下,西到黄浦路。它贯通秦淮河和青溪,不仅是古代南京的主要水利通道,也是南京城的主要风景名胜。每逢春秋佳节,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莫不趋之若鹜,都想一睹前湖的美貌。“前湖”又叫“太子湖”或“燕雀湖”,这里有一段凄美的典故。
六朝时期的梁武帝是以当和尚而出名,他一生多次把自己“舍”个了庙里,将国事弄的一塌糊涂。但据《穷神秘苑》记载:尽管作为皇帝的梁武帝不咋样,可他的太子萧统却是一个谦恭好学的聪明人,才华横溢,他曾经召集当时的好多文学家一起,将中国先秦以来的一些文学佳作选编成册,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精品集——《文选》60卷。萧统什么都好,就是身体很羸弱。有一次他捣玄武湖游玩,一不小心,掉进了湖里,虽说没被淹死,但也因受凉和受惊,一下子病倒了,且病得不轻,不久之后就病死了,谥号昭明。
太子萧统死后,梁武帝非常伤心,下令将太子厚葬于“前湖”边上,可没想到昭明太子死了还不安宁,宫里有个太监觊觎太子墓中的珍宝,便去盗墓。谁知刚把宝物挖出来,不知从哪里飞出来漫天的燕雀,直往太监身上啄,让他寸步难行,引起了看墓官的注意,将盗墓太监给捉住了。因此,前湖又叫太子湖或燕雀湖。
到了元末明初,这个美丽的湖泊被人瞄上,这个人要永久的占有它,那就是朱元璋填湖盖殿。
朱元璋为了占住钟山“龙头”的皇气,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有的书上说20万),开始填湖。但由于燕雀胡的湖面实在宽广,整个地势低洼,填湖填了好久都未能填满,那怎么办呢?当时有人传言南京南郊的江宁县有个老头叫田德满(谐音“填得满”),朱元璋是十分迷信的人,听说有田德满的,就派人去找了。您还真别说,果真找到了这么一个叫田德满的人。老汉被找来以后,开始被当做神一样。朱元璋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些祭祀的仪式,还将田德满封为“湖神”。一切停当之后,最终把他给绑了起来,然后活活扔到湖里去,据说不久燕雀胡还真的被填满了。所以老南京有一种说法叫做“湖神田德满”,如果真有这么个人,他可够倒霉的。
这是传说,但据有关资料讲,由于填湖工程确实太大了,死了不少民工,耗费的材料不计其数,所以老南京有这样的说法“移三山填燕雀”,大概是说将南京城西的三山铲平了才填满了燕雀胡。最后不知何故留下了今天南京城中山门外北面明城墙边的小湖泊——过去燕雀胡的一角。其原因或是,很可能朱元璋觉得这个填湖工程实在太大了,只药他的宫殿可以营造,留下这个水域一角也不碍事。
燕雀胡被填,南京城东的水域青溪就失去了水源,以后逐渐地淤塞,最终消失了。由此,南京城原本的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这湖是填满了,在这填平压实的燕雀胡上密密麻麻地打桩,同时开始构建地下水道,再在要砌墙的墙基下全部铺上巨石,接下来才是建起异常雄伟的大明帝国的宫殿。那么,这座靠填湖打桩建造起来的皇宫,质量能有保障吗?明故宫后来毁了是不是因为当年也是一项炫耀政绩的“豆腐渣”工程所致?对于现代技术都很难解决的抗沉降问题,当年明皇宫建造能克服吗?
显然不能。从事后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故宫建成后,地基就开始下沉,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明宫城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人造出来的燕雀湖湖心,它本身地基牢固程度就不够,纵然填湖又打桩,但其地质结构毕竟比不上自然地质那般结实,地基下沉是不可抗拒的。明代史学家谈迁说:“六朝旧址,俱近秦淮,都城东自白下桥止。圣祖(朱元璋)拓城东及钟山之麓,填前湖,立大内,规制虽宏,属在东偏,又地势中下,青溪外流。圣祖晚悔之,虑该建病民。”
第二,进了明故宫,皇宫内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些高大宫殿建在原先的“湖中”,重力太大又不均衡。问题就在这里,如果将明皇宫整体布局调个个,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南朝北,那么,就可以把皇宫三大殿的重力压在今天午朝门公园南边的自然地质结构的土地上,也就不太可能会出现严重塌陷了。但朱元璋是个很迷信的人,他根本不可能违背中国传统的风水术与建筑习惯及皇家宫殿建造的根本准则的,所以最终只能是任由明皇宫下沉。晚年朱元璋从午门进入皇宫后,一路往家里走,越走越低,因为整个皇宫地势呈南高北低的趋势,用他的话说就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这在朱元璋看来是不祥的,于是他就萌生了迁都的念头,找个风水更好的宝地——长安,就派了太子朱标出使陕西,考察长安地势。谁知,老天不长眼,朱标在考察回来的路上染病,不久就死了,年事已高的朱元璋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张罗迁都事宜,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