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学习充电的好机会,平时的教学中理论学习不够,寒假期间是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好时候。寒假期间读了《新教师教学与带班之道》,这本书共分为七个主题:学会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学会上课,是教学的保证;明确原则,让教学事半功倍;锤炼课堂,让教学优质高效;先入为主,压好班级管理的第一道车辙;步入正轨,牵好依规治班的牛鼻子;文化建构,带领班级走向诗意的远方。
学会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备课就是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注意前后知识的纵向连接,全面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书中《家》的教学案例让我颇受启发,老师以“家”为主线展开教学,先利用板贴让学生帮助“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找到自己的家,然后引导学生用“(什么)是(谁)的家”这样的句式来自己朗诵出古诗。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参与感、获得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泥土是种子的家。”通过展示种子生长的录像,加上老师用优美的语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科学有效,课堂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体会文本,再从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
课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课前的预习。预习单的使用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疑难点,使得课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书中提到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就是“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在设计预习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的遍数,结合课后题有梯度的设计相关的问题。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起点。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承前启后法实现新旧知识点链接;可以结合文本从身边的事例及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可以以核心问题统领课堂,在问题的探究中让学生学有所获;可以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感受。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还要重视同桌和小组的力量,实现生生的互学互助。教师也要实时的发挥点拨启迪的作用,教师在课上的行间巡视必不可少,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问题是整体的倾向性还是个别性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书中提到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进行点拨;在新知识的关键处也就是难点上进行点拨;在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点拨;在重难点的讲解中教师学会提问,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钻研,让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就要求老师能够准确的把握学情,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在布置作业上注意“三布置三不布置”,“三布置”是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三不布置”是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当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进行分层,针对班级内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作业,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
教学理论从实践中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并不是放之课堂即有效的,需要依据不同的学段、学情进行调整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