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词“调频”,其实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做着“调频”这件事。
三两好友聚餐,吃什么呢?所谓的众口难调,有人想吃火锅有人想吃中餐有人想吃西餐,于是还是的协商妥协,这其实也是一种调频,把众口的意见归为基本统一。
公司开会决策一个方案,权衡利弊、优劣势分析,最后是选A还是选B,这也是一种调频,把大家经过几轮的头脑风暴来做一个最后的决断。
男女朋友、夫妻之间的沟通,说的通俗点,也都是一个调频。为什么会有争吵,为什么会有分手和离婚,因为沟通不对味,彼此都带着情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沟通去想问题,结果只会越来越看不懂对方、越来越觉得对方无理取闹、越来越觉得对方变了,于是心生抱怨、情绪上头,争吵、冷战等等就多了。
如果能把沟通的对象看成是一部收音机,那我们能把收音机调到我们想听的的频道,已达到共鸣,就基本达到了沟通的本质,当然这个需要摒弃沟通时的情绪,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去看问题。
沟通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和沟通对象做一个不断的调频,包括三个条件:
换位思考
其实,在沟通调频的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也就是贯穿整个事件过程中的是换位思考。在沟通交流时候,需要不断的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我们所有的沟通交流基本都是带了70%的情绪、其他的30%才是内容和其他的因素。如果在谈话沟通之前,能够先心平气和的进行换位思考,其实这个沟通才是非常有效的。
需求导向
之前看了一个段子,大致是这样的:我只是要一个橙子,你却给了我一箱苹果,然后你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再来指责我说,我对你这么好,花了这么大的成本,却感动不了你。
为什么要学会沟通,因为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才能调频到跟对方达到共鸣的地步。所以需求导向是沟通中的目的。中国有太多模棱两可的说话方式,中庸之道的说法,不拒绝也不同意。比方说,邀客户明天晚上一起吃饭,客户会说“看情况”,你说你这客户来不来?再比如说,你试了一套衣服,你问问你朋友,好看么?朋友说:还行吧。你说这好看不好看?
其实与其说这些让人模不着头脑的话,还不如直接挑出一些你认为符合你回答的具体建议,比如说,这衣服你穿上好看,衣服简洁大方,跟你的气质很契合。这样的溜须拍马别人才会欣然接受。不然基本都是不走心的夸奖,反而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虚伪的印象。
同理心
调频的过程中,其实很多的时候,只需要情感认同,同理心有了,其实对方的心理防线就放松了。生活中很多的争吵其实都源于没有那么一点点的耐心和有太多太多的情绪。
控制情绪很难,不妨在沟通的时候,看到对方滔滔不绝或者情绪激动的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情绪这么激动,他情绪激动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