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原意象和文化意蕴
什么是意象?
余光中先生在《论意象》中指出:所谓意象,是指诗人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相。从创作角度来讲,意象就是读者根据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亦是诗人主观的情感思想象,是外在于诗人的物象形象,而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心象和物象的统一。孙绍振先生说,面对一个诗歌文本,个案应该从意象开始,在最简单最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
何为还原意象?意在象中,象为意显,通过看得见的象,去触摸感悟看不见的意,进而体会这个意象所具有的普遍象征意义,就是还原意象。
何为文化意蕴?
余秋雨先生指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指的是一种生态共同体,包含精神价值生活方式,而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集体人格。
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1个是物质层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第2个是制度层次,包括各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等。第3个是精神层次,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
二、《墨梅》的不同版本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三首中的《墨梅》其实在2018版和2019版的教材中内容是有差异的。最早的《墨梅》出自于明代画家王冕的画作中。全诗内容如下: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而第2个版本是在。《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中的《竹斋集》,全诗内容如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花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3个版本则是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全诗内容如下:我家喜宴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课文解读
王崧舟老师认为王冕的这首墨梅诗,实际上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每一种梅花都有一个关键意象,这些关键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蕴需要我们来开掘。
意向一:家中梅
王冕所写的墨梅,其实就是他自家种的梅花,他的家中梅种在哪里呢?这里有一个关键意象就是洗砚池。王冕所说,他的梅花种在洗砚池边其实是有文化意蕴的。洗砚池的典故出自于王羲之的墨池,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种刻苦勤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蕴,这种文化意蕴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洗砚池这个意蕴暗示出来,传递出来。
其次不管是王羲之还是王冕,他们都寄情丹青,生活非常高雅。尤其是王冕一生拒绝做官,远离世俗纷争,远离荣华富贵,这是洗砚池的另一层文化意蕴。
意向二:画中梅
画中梅的关键意象就是淡墨痕。这个意象背后是在表明一种人生态度,淡泊名利,超越功利,王冕极有个性,他画梅花,不追求漂亮,他笔下的梅花一律是墨色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画风的不同,背后看其实是生命境界的不同。
意向三:心中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心中梅。王冕心中的理想之梅,人格之梅,心中梅的关键意向也是整首诗的关键意向是“清气”。清气传递一种道德品格,冰清玉洁与光明磊落,也表达一种高尚气节。
三、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墨梅》课堂实录观摩为例
如何还原意向学生,能不能体悟到意象背后的文化意蕴,体悟到哪个层次?根据以上学情以及教材的解读,《墨梅》这首诗将按照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第1个板块是整体感知,梳理墨梅这首诗的内容及三种不同的梅花。第2个板块是分类品读,还原意象,品读每一种梅花并通过还原其关键意象,让学生体悟到意向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第3个板块是整体回归升华意向,诗格是人格,人格是诗格。王冕是墨梅,墨梅是王冕,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最核心的版块就是分类品读,还原意向。这个板块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1个环节是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第2个环节是知人论事,品读画中梅,第3个环节是互为参照,品读心中梅。
板块一: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
核心为还原“家中梅”的意向——“洗砚池”。
第1步还原常态发现矛盾。所谓还原常态就是让学生联想一般情况下人们种梅花,要么种在庭院里,让我们种在花圃里,这是常态,而王冕家的梅花却种在了洗砚池,二者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引发猜想,激发期待。引导学生猜想的主要作用就是不断的让学生想知道最终答案的那种期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断的制造悬念。
第三步提供典故,揭示意蕴。将有关典故告诉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洗砚池背后的意蕴。
第四步想象情境,体悟意蕴。在课堂上将洗砚池拟人化,创设了一个洗砚池与王冕之间的对话情境。这个教学片段中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体验引导学生对洗砚池的意蕴形成个性建构的理解。
从还原常态,发现矛盾开始,到想象情境,体悟意蕴为止,我们将这样一个还原的过程为象征还原。洗砚池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场所,它是有着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的提供典故,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还原出来。
板块二:知人论事,品读画中梅。
第1步还原常态,发现矛盾。大多数人画梅花,要么把它画成红色,要么画成白色,而王冕的梅花却是淡墨色的,这就是矛盾。
第2步引导猜想,激发期待。这部品读和家中梅的第二步一模一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充分激发学生的期待。
第3步知人论世,了解意愿。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聚集完美的5次拒绝,进而充分体会完美的人生追求与信仰。
第4步联结意象,把握意蕴。把淡墨痕和王冕的品格连接起来,让学生进行组词,最终学生体会到淡墨痕这个诗歌意象的文化意蕴。
这里的还原策略称为背景还原,我们要知人论事,了解王冕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具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悲剧,一旦背景被还原出来,那么意蕴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板块三:互文参照,品读心中梅。
心中梅的关键意象是清气。如何还原呢?
第1步还原常态发现矛盾,大部分人写梅花都会写到他的香气。引用五句诗都写到梅花的香气,而王冕写的梅花不写,香气却写清气,矛盾就出现了。
第2步提供支架,比较异同。为学生提供思考支架。四道填空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明白清气与香气的不同。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香气鼻子闻出来,清气心里品出来,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品到,香气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清气是一种精神品质。逐一比较学生对清气的内涵就有所领悟了。
第3步联结意象,复现意蕴。诗的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已经不是写话是写人了,这样的亲戚不是一般人能够闻到的,只有完美这样高洁之士才能用心灵品味到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这就是意象与意蕴之间建立的联系。
第4步互文参照,升华意蕴,我们从王冕写的50多首有关素梅的诗作中,寻找相关的诗句,来印证升华学生对心中梅的理解,在这种互文式的拓展中,既强调了学生对清气的理解也丰富深化了学生对人格的体会。
我们将这种意象还原的策略称为类比还原。这里的类有异类比较,拿香气和清气比较,比出不同之处。也有同类比较,坚守节,操淡泊名利,心怀天下。比出了共同品质。通过类比还原,使学生更深入的把握清气这个核心印象的文化意蕴。
总之古诗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意象的多角度多层次还原,我们只有通过意象还原才能引导学生触及古诗的灵魂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