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名师课堂里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又一个精彩讲座,受益匪浅。
王老师说,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是教文化,教中国文化。那么何为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余秋雨《何谓文化》。按照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文化就是生态共同体。王老师说,古诗的教学就是要通过积累、引导、建构最终落实到文化自觉上来。
王老师用三句话告诉我们小学古诗词应该怎么教?
首先是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宋朝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这样一句话解释了什么是诗: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里的“别材”就是形象思维,“别趣”则是诗抒情。王老师以《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找出这首诗的意象“江枫”“钟声”。引导学生通过前两句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得出“江枫”是意象。然后借助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渲染愁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这个意象。杜甫《秋兴八首》里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枫树林”抒发老年多病,孤独愁怀。来说明古诗教学要通过大声读、反复读、创造读、有层次读、多种形式读来感受其中的情感,这一观点。
其次,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这是余光中在《论意象》里对意象的解读。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王崧舟老师以《红楼梦》里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的情节,告诉我们黛玉最初教香菱学诗,让她背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二百首,当香菱有了这些积累后,在解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有了自己的体会。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做语文老师要读我国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这本书,还要做像林黛玉那样的老师,要打开学生的想象。在举《长相思》这个例子时,我注意到,王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对“故园”的解读,思考,纳兰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在故园),通过对比,让学生回到纳兰的故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景,用文字写下来,感受“故园”的真正含义。
接着,文化为重,潜心涵泳悟其蕴。王老师说,古诗教学不是传授知识,不是讲道理,而是,诗中蕴含着哲理。他通过曾经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王冕《墨梅》,让我们知道教一首诗就要抓诗眼,通过抓诗眼,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渔歌子》这首诗的诗眼是“不须归”,不须归不是因为诗人对眼前的美景陶醉了,而是借助眼前的“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来说明张志和愿意像它们那样,活出自然,活出本质。《墨梅》的诗眼是:清气。作者写了三种梅: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梅花写这么多,却没有写梅花的香气而是写清气,这说明,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香气是闻出来的,清气是(心灵)品出来的;香气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清气则是(精神)品质。王崧舟老师用多句王冕的诗来佐证,梅花就是王冕的人格品质。
最后,王老师借助潘新和的几句话:一个充满诗意的人,不论人生有多少苦难,面对的是物质还是精神,是自在还是自为,他都能对其做诗意的观照,都能将零点化成诗,使人生洋溢着温馨空灵、深邃的诗意。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诗意人生,岁月静好,现实安稳:就像今晚,有这样一家人,屋外瑞雪飘飘,室内有个人在听雪落下的声音、有个人在听享受大师精神盛宴、另外一个人在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还有一人从学校打来如沐春风的问候电话,这是不是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