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我们将探讨类似的动物驯化问题:上一章的苹果和印第安人可以换成斑马和非洲人。
以下为本章节一些要点摘录:
○ 能驯化的动物都是相似的,驯化不成的动物各有各的原因。
○ 《安娜·卡列尼娜》著名的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部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作,托尔斯泰的意思是,婚姻要幸福必须具备许多要素:两性的吸引,在金钱、教养儿女方式、宗教、姻亲等重要问题上的共识。只要有一个遗憾,婚姻就可能触礁。
○ 对大部分事物来说,要获得成功,实际上必须避免失败,只是可能造成失败的因素有许多,而且彼此互不相关。
○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牲口都原产于欧亚大陆。
○ 大型哺乳动物对人类社群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动物劳苦功高——供给人类肉品、乳品、毛皮、肥料,平时拉车,战时载人冲锋陷阵,也帮忙把病菌传播给没有抵抗力的族群。
○ 这关乎一个重要区分:大象可以被驯服,但无法被驯化。汉尼拔的非洲象和亚洲的工作象只是被驯服的野象,它们无法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根据定义,“家畜”是在人工环境中有选择地被驯养的动物,它们的进食、繁殖都由人类控制,以使其不同于野生始祖,能够为人类所用。
○ 驯化就是把野生物种转变为对人类有用的物种。完全驯化了的物种有好几个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通过两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第一,人类只选有用的个体出来繁殖,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有繁殖机会;第二,物种对人择压力做出了演化反应,也就是朝着人类期盼的方向演化。
○ 野生始祖的分布不均就是欧亚大陆的族群得以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的重要原因。
○ 欧亚大陆上野生哺乳动物最多,无论这些是否都是家畜的祖先。在这儿且把“候选动物”定义为平均重量超过100磅的草食性或杂食性陆生哺乳动物(不以肉食为主)。
○ 我们可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为何大型家畜多集中在欧亚大陆?部分原因就是这块大陆拥有最多的候选动物,先天上最占优势,近4万年来也没有动物灭绝的惨事。
○ 非洲、美洲、澳大利亚这些彼此差异很大的族群,难道有什么同样的文化因素影响了他们在驯化动物方面的表现,而欧亚大陆的族群就没有这种障碍?
○ 澳大利亚、美洲和非洲的族群不会浪费资源,如果当地有可供驯化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他们必定会好好训练其成为自己的左右手,进而获得优势,正如他们见识到欧亚家畜的长处后,就迫不及待纳为己有。
○ 人和动物建立关系,最终驯化动物,由前文可见,许多野生动物都进入了这种关系的第一阶段,但只有其中一些野生动物成了家畜。
○ 早期的牧民没多久就驯化了所有适合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
○ 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始自绵羊、山羊和猪,最后是骆驼。
○ 在公元前2500年之后,人类还驯化了些小型哺乳动物。例如,人们直到中世纪才驯化兔子当成肉品来源,迟至20世纪老鼠才成为实验室的新宠,而仓鼠变成宠物更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
○ 某些哺乳动物似乎特别容易被驯化,因此同一物种在不同地方被驯化过多次。
○ 现代的驯化实验失败更加证明,许多物种无法被驯化不是因为古人才智不足,而是物种本身的问题。
○ 在那14种哺乳动物被驯化完成之后,人类已无计可施。4500年来,不管是土著牧人还是现代的遗传学家,都没有办法把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变成家畜。就“驯化”定义中控制育种和食物这部分而言,今天的科学家还是游刃有余的。
○ 总之,全世界有148种大型陆栖野生食草哺乳动物曾有希望成为家畜,但只有14种通过了考验。为什么其他134种都失败了?
○ 驯化的候选动物必须具备许多特质才能脱颖而出,少了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功败垂成——正像婚姻。我们姑且权充斑马和人类这对(和其他)“怨偶”的“婚姻”顾问,来探讨驯化失败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找出六点原因。
一是饮食习性。动物摄取植物或其他动物的肉,食物链之间的生物量转化效率很低,通常只有10%。
二是生长速度。牲畜得长得快,才值得养。因此,大猩猩和大象就出局了,虽然它们都吃素,也不挑嘴,身上的肉又多。
三是人工环境中繁殖的困难。人类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性行为,有些颇有潜力的候选动物也不喜欢。
四是性情凶残。哺乳动物的体型只要足够大,几乎都能致人死亡。
五是容易恐慌的性情。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对危险的反应不同。有些紧张、迅捷,而且风吹草动就能令它们拔足飞奔;有些则反应慢、神经粗,以群集避险,面临威胁时原地不动,若非必要,不会拔足飞奔。
六是社群结构。几乎所有被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其野生始祖都有三种社群特色:群居;群体中有明确的层级统制结构;群体的生活范围有重合,并不占地盘、分彼此。
○ 有这种社群结构的动物是理想的驯化对象,因为人类只要掌控了统制结构,就控制了整个社群。
○ 这样的群居动物特别适合放牧。因为它们能容忍彼此在身边活动,所以会群聚在一起。
○ 大多数有领地意识的独居动物不曾被驯化,但如果因此认为大部分群居动物可被驯化,那就错了。
○ 人类与大多数动物不能维持幸福的“婚姻”,许多因素都能导致这个结果,只要碰上一个,就幸福不起来:饮食习性、成长速度、交配习性、性情、恐慌的倾向,以及社群组织的几个特征。只有少数野生哺乳动物能和人类结成伙伴,因为它们在上述几方面都满足条件。
○ 欧亚大陆的族群得天独厚,拥有最多可供驯化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三方面的基本条件造就了这个结果:生物地理、历史和生物学。
*书籍信息:[美]贾雷德·戴蒙德, 王道还 廖月娟 译, 枪炮、病菌与钢铁[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