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一早起来,行政群里就热闹非凡,老总们发了很多高考祝福语,希望学校高三学子们能高考顺利,取得佳绩。打开朋友圈,也是高考祝福、励志语刷屏了。家长们对高考的热望一点也没有减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家长更加焦虑,高考三天与其说是在考学生,不如说在考家长,因为在陪孩子奔赴高考的这场征程中,家长付出的更多。他们希望能够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
前几天在一个教研群里看到有人发押题的公众号,说今年高考考机器人类的话题,去年春晚就有机器人表演,这个话题体现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类话题被用来作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可能的。今年高考作文估计有许多老师没有想到吧,全国一卷考的是材料作文,三则材料都是反映抗战的内容,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80周年,三则材料中的三位作者都处于抗战时代,如果学生熟悉这三位作者,并且熟悉他们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那么联想就会突发而来。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对今年这个年度重大时间节点提前预判和准备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一卷传递的是“民族精神”,《鼓书艺人》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是老舍1948年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表现的是抗战时期作为鼓书艺人的方宝庆一家在重庆的生活,小说塑造了方宝庆、秀莲、孟良等一群鲜活的人物,表现了特《鼓书艺人》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是老舍1948年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即便学生记不下全诗,单看所选诗句与诗题也能发现,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
如果学生对这三则材料不熟悉,不了解,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就抓不住文章的主旨。说实话,刚开始我一看这题目,我也一脸茫然,因为这三则材料我都没有读过,要找准文章的主题就很难了。这三则材料不但要熟悉,还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所以说阅读很重要。阅读能力强,理解能力也不一样。阅读面广,对这些内容可能就知道得更多。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做题上,特别是高三最后一年,基本上是考试、做题、讲题,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高精尖人才,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就是要从学校去选拔。学生的知识必须要广还要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有情商。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爱国、上进的有为青年去奋斗。
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 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培养更多蓝领,培养更多有一技之长 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越来越灵活,考查方式也越来越结合实际,并不是背上几句书上的理论就能得高分,学生对国家、对世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应成为接下来学子们学习语文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