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是一段出自于《孟子》的文言文,孟子是儒家学派,这段文言文里面自然也有很多儒家的气息。和往常一样,我们先分解一下: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好想两个都拥有呀,但是两个里面只能选择一个,必须舍去一个,那我就选择熊掌而放弃鱼吧,因为我觉得熊掌比鱼好。
生命是我想要的,仁义也是我想要的,但是两件东西中我不能都选,只能取其中一个,那我就取仁义吧。因为我认为有时候仁义比生命更重要。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是有些事是比生命要重要的,那我就舍生取义。
死亡是我很讨厌的,但是有的事情比死亡更讨厌,所以说我要视死如归。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解一下孟子的意思:
我们先看第一个类比。就是鱼和熊掌你只能选择一个,而这取决于你,你选择哪个都是正确的,但是不可以两者都有、都选择。孟子是选择了熊掌,因为他觉得他更需要熊掌,熊掌也比鱼贵重,而鱼对孟子来说是不重要的。
下一句话的意思就比较深奥了。生命是我想要的,而仁义、义气也是我想要的,但是两个也不能同时兼备,孟子是舍身而取义,因为他觉得义气比生命重要,生活可能对他并不重要,他认为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放弃义气。可以看出孟子的选择不是不合理,而是他认为义气更重要。
生命是不能放弃的,但是呢,有些事情比生命要更重要,那就是不苟且,苟活,苟且偷生,所以说有些时候是可以舍生取义的(也就是不苟且偷生),孟子觉得不苟且偷生比生命更重要。想想也很正常,假如一个人活着而没有义气,那这个人就相当于没有灵魂。
死,是每个人都很讨厌的,没有一个人对死我已经不厌恶,并且对死亡害怕。但是呢,孟子认为有些事情是比死更讨厌的,死亡永远都不会消失,死亡是必须经历的,如果你活着的时间都用来担心死亡,那么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得视死如归。但是一般人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是孟子已经达到了。
我们先来举一个例子:有两个道德很高尚的人,但是它们之间不知谁得罪了国君,国君听说了之后,他必须让一个人死。而这个时候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他们两个人都想让对方活、让自己死。
那么在我们看来,这正常吗?
显然是有些反常的。
人活着就是要保护自己,否则自己会遭遇危险,还可能会死。每个人都应该是保护自己,而这个故事当中,为什么讲个高人都要让自己死呢?
因为他们觉得有的东西比生、比死更重要。
这就是义气。
对于他们来说,朋友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重要,你在他们眼里朋友比自己的生命重要,而且把死亡看得很平淡。这种思想也取决于他们,这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有品德高尚、气质不凡的人才可以做到这样。
如果是我的话,那我就会选择生。因为我现在还对死亡特别恐惧,做不到舍生取义,很难达到那样的境界。
既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又可以把死亡看得平淡,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