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区东南,有一片梁状高地,被称为“乐游原”。唐代,这里便是游览胜地,很多名人居住于此。如今,曾经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只剩下一座青龙寺的遗址。1996年11月20日,作为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的一部分,青龙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登原远眺,四周宽敞,城内街道,尽收眼底。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秦汉时期,这里就以风景秀丽闻名,被称为“乐游苑”。有一次,汉宣帝带着许皇后至此,迷恋于美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修建乐游庙,乐游原因此得名。
2019年9月5日下午,我在西安参加培训之际,骑自行车,登乐游原。时隔十年,再次来到青龙寺遗址,这里已经免费对外开放。经过青龙路,从北门进入,参观完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直奔西南侧的青龙寺遗址。
青龙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为“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废,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奏请复立,称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正式改名为“青龙寺”。
会昌五年(845),灭佛时,寺被废。次年五月,予以恢复,改名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恢复本名,逐渐衰落。北宋以后,寺院遭到毁坏,建筑荡然无存,遗址深埋地下。
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唐城队在西安市南郊铁炉庙村北的高地上,发现唐代砖瓦等建筑材料,以及灯幢、佛像、小塔等文物,初步判断这里便是青龙寺遗址。1973年、1979和1980年,先后在青龙寺遗址进行三次考古工作,发掘了中三门、塔基、殿址、殿堂、回廊、北门、配房、墙址等,编号为1—8号遗址——
1、中三门(一号遗址)
在青龙寺遗址西部南侧的断崖处,为禅宗伽蓝院落的正门,也被称为“山门”。基址呈长方形,夯土东西长17米,残存最宽约3米,厚约0.5—0.7米。门道位于中央,最宽处约6米,东西两侧与回廊相连。
2、塔基(二号遗址)
在中三门遗址北侧25米处,有一座正方形的塔基遗址,长宽均为15米,残存厚度1.6米,夯筑坚实,土质纯净。塔基中部有一个直壁方形坑,边长约4米,深度约1.8米,应该是塔心下的地宫。可惜,没有发现任何遗物,可能是有计划拆除。
3、殿址(三号遗址)
在塔基遗址北侧43米处,南距中三门遗址85米,坐落着长方形的殿址,三座建筑形成一条南北轴线。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早、晚两期遗址,晚期的遗址规模较小,现在复原的是早期遗址。
从这处遗址的位置和规模来看,应该是青龙寺的金堂,为安置本尊佛的大殿,也称“佛殿”。夯土台基东西长57米,南北宽26米,厚度约2米。南侧有月台,北侧有门道,东西两侧有慢道遗存。结合台基上面保存的磉墩,推测此殿面阔13间,进深5间,间距4米。
4、回廊(五号遗址)
在院落周围,有回廊遗址,大多遭到扰乱,只有西侧的回廊保存较好。通过考古发掘,在回廊两侧,各发现一条宽约1米的道路,回廊的夯土基址残宽约3米。根据推测,回廊周长440米,南北长132米,东西宽98米,形成一座长方形的伽蓝院落。
5、配房(七号遗址)
在殿址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房遗址,通过慢道与大殿相连,南北两侧与回廊相接。目前,只发掘了西侧的配房遗址,南北长约23米,东西宽约10米。在配房的中间,有一条门道,相当于侧门。
6、北门(六号遗址)
在这处院落遗址的东北方向,可以看到青龙寺的北门遗址,位于乐游原顶部地势最高处。破坏严重,形制不清,残存路土和车辙痕迹,门道宽度应该在6米以上。唐代诗人舒元舆曾经写道:“南行百许步,登青龙寺门,门高出绝环埃。”
根据文献记载,青龙寺有上、中、下三座藏经院,以及东塔院和传法院等建筑。目前,发现的院落遗址只是青龙寺西侧的一小部分,占地面积不及青龙寺总面积的七分之一。经过长期平整土地,东侧的遗址被破坏殆尽;南部的断崖下方,已被深掘十余米,遗迹早已不复存在。
近年,随着青龙寺遗址公园的建设,曾经的遗址逐渐向公众展示。但是,我们只能看到一块又一块崭新的台基,青砖包裹,方方正正。如果没有旁边的文字介绍碑,谁知道它们是唐代的遗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