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岩磊
845年的一个傍晚,唐朝诗人李商隐倍感郁闷,便乘车赶去位于长安城东南角的乐游原,他登高望远,欣赏着日落西山的壮美景色,随即写下一首名垂青史的诗作:“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是块宽300米、长4公里的台地,其高出周围地面20米,因为在汉朝时此处建有“乐游庙”而得名。乐游原上视野开阔,既可俯视都城,又可远眺曲江池,是文人骚客频频光顾的好去处。李白、杜甫、张九龄、杜牧等文坛大咖都曾到此一游,并留下众多名篇佳句,像诗仙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诗圣的“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等等。
如此风光锦绣之地,自然少不了皇亲国戚的染指。汉宣帝曾将其辟为“乐游苑”,供他和许皇后游玩赏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更是把这里打造为自己的私家别墅区,只可惜由于她在与李隆基争夺皇位时败北而被赐死。隋朝时,乐游原上还建起了青龙寺,为佛教密宗的祖庭。到了唐代,日本空海法师到此学习唐密,师从青龙寺住持惠果,他回国后创建了日本密宗真言宗。
明朝时期,青龙寺地上建筑悉数被毁,唐代密宗几近失传,而日本的真言宗至今影响深远,他们仍视青龙寺为日密的发源地,倍加推崇。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乐游原上建造了“空海纪念碑”以及“惠果、空海纪念堂”。2011年当地政府在寺院原址旁边复建了青龙寺,日本友人赠送新寺庙千株樱花,这里遂成为西安市民春季赏樱的理想之地。
对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诗,历来存在不同的解读,尤其是末句“只是近黄昏”,有人贬其颓废消极,也有人赞其高雅积极,但对于诗人当时心境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即其心中多有感伤。这一方面源自,李商隐在牛、李两派党争中左右逢“骂”,仕途一片灰暗,另外也出自当时每况愈下的时局,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即滑向了下坡路,让诗人看不到盛唐复兴的希望。
忧国忧民之情与进退维谷之困令李商隐时时“意不适”,无限好的夕阳也只是稍纵即逝的虚妄了。这或许就是促成他的作品多含伤感的原因吧,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读之总是令人悲从中来。
这是文人的悲哀,无力左右时政,只得在派系争斗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只能去“驱车登古原”,用大美风景暂时平复一下心绪。但他也许能从太平公主的兴衰中,从青龙寺的变迁间,感到些许安慰,毕竟夕阳是无私与公平的,它会将余晖遍洒尘世的每个角落,没有王子与庶民的差异。想必李商隐从乐游原归来,又能满血复活般投身到鸡零狗碎的凡世,在污泥浊水间无奈地继续摸爬滚打。
20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