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败的分享
学习诗歌《绿》,采用分享式教学,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采用抽签的方式请小组上台分享。结果那个小组因为一个同学上台后推脱自己的职责,导致分享再三被中断,虽然临时被同伴补救,因为采用的是台上台下互评的规则,同学们还是认为他们小组的分享是失败的,且评判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既肯定其他小伙伴的努力,也指出来当事人临阵推脱自己的分享任务是不对的。
我一直对当事人保持高度觉察。那个孩子回到座位后,开始是没有什么异常情绪,似乎觉得自己在台上的推脱没什么。随着同学的评判,小朋友的脸色开始变得难看。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那种推脱是不对的,导致了他们小组分享的失败。小朋友开始趴到桌上抽泣。
我没有否认大家的结论,也没有去安慰那个小朋友。
“孩子们,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面临很多失败。分享式教学,本来就有难度,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偏内向的小朋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今天的分享,一个小朋友临时改变主意不分享导致小组分享失败,也是正常的。你们刚刚只是描述事实,从头到尾都没有因为失败责备任何人,做得棒极啦。我欣赏你们。我们再想想,这个失败给我们什么提醒?”
“我们在小组分享的时候,可以提前演练一下,分工更明确,心里有把握,上台分享就不怕了。”
“小组的配合还要更灵活一些。如果有成员临时不分享,可以随机替补,给他分配另外的任务。等他适应了再做主分享。这样就会让小组的分享更流畅。”
“在小组分享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平时发言少的同学多一些发言机会,锻炼他的表达。”
“我们平常的活动中,就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喜欢表达的同学多上台锻炼。”
……
我很欣喜:小朋友在真正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次失败,带给我们这么多启发,所以我们要感谢承受这一次失败痛苦的小组。失败固然是消极的事件,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带给我们积极的力量哦。”
那个小朋友停止了抽泣,抬起头,若有所思地望着我。
2.精彩的分享
阅读链接是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请孩子们对比阅读找异同。
默读后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A做主要发言人,好几个孩子做了补充。梳理如下:
相同点有四:都描写了绿;在写的过程中,都对绿的深浅浓淡做了描写;读起来都很美;都表达了对绿的喜爱和赞美。
不同点有四:体裁不同,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写法侧重点不同,诗歌侧重于想象,散文更多的写实;美的感觉也不同,诗歌里呈现一种柔美,散文呈现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之美;语言表达也不同,诗歌的语言有童趣;散文的语言感觉是优美。
3.反思
本来我还在思考,如果我来讲,他们能不能听懂,所以就尝试让他们自己讲,我再来总结提炼。没有想到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对文字竟然如此敏感,表达得如此清晰完整,实在是太让人惊喜了。本来他们现在还处于形象编码占优势的阶段,没有想到他们的抽象编码能力发展得也非常棒。
这些孩子超级爱动脑筋,总是会给我带来惊喜。可是,他们的思维也常常跳脱,规则意识不强,鬼主意多得很,甚至给班级管理造成里一定的困惑。出其不意地给科任老师惊吓也是他们干得出来的,我这个班主任只好去兜底。比如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跟我反应,孩子们状态百出,把她气着了。我既要安抚好科学老师,放学后还要对小朋友进行及时教育。陀螺式的一天,到了放学,还得跟他们斗智斗勇,搞得我也身心疲惫。
我想,如果把这些孩子的鬼机灵引到学习上,遵守纪律,踏踏实实地学习该多好!看来,还需要多设计班级活动,既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又可以消耗掉他们多余的能量,不给学科老师添烦恼。
这样想着的时候,内心平静了很多。孩子就是孩子,机灵又踏实,是需要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