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条(《答顾东桥书》之十一)原文节录: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至于“多闻多见”,...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
“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
“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
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
...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顾东桥说,王阳明把《大学》格物之说,解释为专注于探求心之本性,马马虎虎说的过去。但儒家四书六经上圣人说得清清楚楚:“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这些圣人之言都说明,治学应该在做事的时候、相互讨论的时候获得良知,在具体复杂的事情上用功,而不是在心上下功夫,这个不能捣乱喽。
这一问,其实是上一问的继续,实质还是格物的内涵问题,朱熹认为格物就是穷事物之理,而王阳明认为,格物是在事上格心之非。为此,顾东桥搬出了很多圣人的语录来反对王阳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王阳明如何解读圣人说过的话,由此我们可以得道启发,千万不要生搬硬套什么语录,也不要被语录所吓倒。
关于“格物”和“博学审问”,上两条已经详细讲了,不再赘述。
一、关于“多闻多见”
语出《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外《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阙疑,没弄懂的先放心里;阙殆,不会做的先放在一边;尤,过失。
王阳明辨析:子张务外好高,急于从政,所以治学的时候追求多闻多见,不能从心上去求良知,不懂的问题、做不好的事情都不懂得先放一放,所以他难免会后悔自己说过的话,做错一些事。孔子为了纠正子张的这个毛病,才告诫他而说了上面的话,而不是让他“多闻多见”。
孔子说,“有的人不懂装懂,好发表意见,我没有这种毛病。”王阳明认为这是因为孔子不会犯这种毛病,正如他自己说的“天生德于予”,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德性的良知不是从闻见中学来的。当然,多闻多见也可以获得智慧,但孔子明确地说,这种知是次一等的,不如本性的良知。那么孔子要我们治学在哪里下功夫,就很清楚了。
多闻多见不是获取良知的直接手段,而是在多闻多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从内心上去找寻本心。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就更加明确的告诉我们,孔子的学问不是向外学来的,孔子的“一以贯之”就是良知。
二、关于“前言往行”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王阳明解析: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多了解过往,而在蓄德,就是不断接近本心,也就是说了解过往的言行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过往的言行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别人的,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还可能是先贤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三、关于“好古敏求”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王阳明解析:好古,好古代先贤的留下来的学问,但关键是还要自己勤奋地探求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学问来自于人的本性。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那颗浮躁的心收回来,回归本性。就是说孔子也是通过格心之非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不是生而知之的。
王阳明说,孔子说好古,不是现在人理解的那样,广记博诵古代先贤的文章,目的是要从身外去学习获取功名利禄的方法。
四、关于“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朱熹注: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王阳明解析:朱熹也把温故知新的落脚点放在尊德性上,是内心的功夫,怎么可以从外求呢?“记问之学”只是外在的功夫,“无得于心”,可见温故是行,知新在心,知行是不可以分开的。
五、关于“博学详说”
《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约,简要。我们平时说,读的书越来越多,最后还要能够把大部头的书都薄,这才是学问。孟子的说就是类似这个意思。
王阳明解析:“博学详说”的目的是“反约”,如果不能反约,博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反约,其实就是指要落到心上,最后还是良知。
六、关于“好问好察”
《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其两端,用其中”,是好问好察的目的,就是中庸,无过与不及。
王阳明解析:舜好问好察,然后截其过补其短,而精一于道心,道心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根据王阳明的一一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格物,还是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好问好察,都离不开从心上去探求本性。因此,王阳明最后总结道,君子之学就是致良知,但致良知从来没有说要脱离具体的事情和圣贤的教诲,关键是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而不是把空谈理论作为知,把知行分开,在知行上分个先后,又把学习具体的做事方法作为治学的重点。
“节目”,第140条已经解释,它与排片表、顺序之类的没有关系。儒家讲治学,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到王阳明,都是讲如何做一个君子,而不是讲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