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要看一个家的日子过得如何,进去看看他的厨房就知道了。
只有热气腾腾的厨房,才溢满了生活幸福的味道。
也只有热气腾腾的厨房,才能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
每个人对于母亲的味道有千百种记忆方式,而大多数人在回忆与母亲情感的纽带时,会说,“我想吃我妈做的菜。”
妈妈炸的“糖菜”、妈妈亲手蒸的花糕、妈妈炖的酱牛肉......
也许食材并不珍贵,也许颜色并不鲜亮,但对于每个人来讲,这些吃食里融入了亲情,揉进了爱意。
父母总是习惯以食物来转达心意,每一道菜肴上都渗透着对孩子的关怀、期盼和无法言表的爱。
很多人长大以后离开家,甚至离开故乡,但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都是厨房的味道,父母在厨房忙碌,饭菜的香味就是家的味道。
厨房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承载着平淡时光里的人间烟火;
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爱意;承载着游子对家的无尽思念;
承载着一家人对生活的态度。
01
最近翻看黄磊的微博,发现做饭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为家人喜欢吃他做的饭,所以黄磊只要是不工作就会在家为家人做饭。
他可以为了给女儿们做一碗鸡汤挂面,而先花上数个小时炖鸡汤,做饭对他来说有一种不一样的仪式感。
在黄磊看来,做饭更多的是在用食物来表达爱,这几乎成了一种仪式。
他说:“可以为家人做饭,可以照顾大家,这就是他向往的生活。”
每年他都会自己在家准备年夜饭,他认为,年夜饭就应该是在家里自己做,因为过年就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这样才有过年的感觉。
从列菜品,到采购食材,到烹制食物,凡事都要提前策划好,丝毫不能马虎。
黄磊曾经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
郊外的生活是自然的、有机的、朴实的。相信你们长大会有这样的印象:爸爸在厨房做饭炒菜,妈妈在洗衣晾被,一家人一起做面包和曲奇饼干。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忽略了,做饭和吃饭其实是一件非常需要有仪式感的事情。
有人炒菜,有人洗碗,有人摆盘,大家在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厨房里进出,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食物。
厨房的香味和桌上的食物不断地在向你传达着: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在一起。
02
前两天,央视新闻官微发布了一则与筷子有关的视频,并配文: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
一时间在朋友圈里被刷爆。
视频通过一双双筷子和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厨房,向我们述说了相同的传承和温暖。
牙牙学语的孩子初次尝到人生酸甜苦辣的味道:
与长辈共桌吃团圆饭的孩子学会了明礼和尊重:
漂泊在外三年的孩子,在厨房氤氲的烟火中再次沉醉于母亲的关爱:
在餐桌上给奶奶夹菜的孩子已经学会感恩和孝顺。
中华儿女的文化传承、血脉亲情,在厨房的进进出出、热气腾腾中得以延续。
03
家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一个家庭如果厨房总是冷冷清清,那么,孩子的心中怎么会有温暖。
电视剧《少年派》中的邓小琪,从小学习舞蹈,气质好,长相出众,家境富裕,妥妥的校花级的人物。
然而,她的内心并不快乐。
一次,周末返校后,邓小琪在宿舍碰到了林妙妙,她们一块吃饭,看着林妙妙妈妈准备的丰盛饭菜,邓小琪非常地羡慕。
而在邓小琪的饭盒里,只有一份鳗鱼寿司,虽然邓小琪面对林妙妙的询问,谎称是妈妈做的,但是,她知道没法骗自己,妈妈极少给她做饭。
邓小琪的妈妈只会挣钱,对于邓小琪的关爱只有钱,她们家的厨房非常干净、整洁,但是唯独缺少了那一份烟火气息。
别说小琪妈妈亲自给小琪做饭,就连和小琪一起在家吃饭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
一次,小琪妈妈答应和小琪一起吃饭,结果,兴奋的小琪还来不及欢呼,妈妈就接到一个电话走了。
虽然妈妈承诺会给小琪补偿,然而,对小琪来说,心中更多的是无限的失落。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琪,内心的温情少之又少,使她不论在什么环境,都以自我为中心。
在寝室,自己怕冷,便把寝室空调遥控器把握在自己手上,不让寝室其他人开空调,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外出实践时,看到钱三一和林妙妙的照片,非常气愤,就把林妙妙赶出房间。
邓小琪的妈妈并非不爱小琪,她费劲心思赚钱,给小琪最好的衣服、最贵的化妆品、请昂贵的家教。
然而,她偏偏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表面上的虚荣,而是一颗热爱平凡生活的心,一个弥漫着烟火气息的厨房,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饭的温馨。
厨房热气蒸腾的家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温暖可以支持他一路向阳而行。
而从小习惯了冰锅冷灶的孩子,心底的温度能否抵御世间的寒凉,或许只有自己能懂。
04
《怀旧食堂》里有一句话:“妈妈的饭,情人的糖,吃过后,多少年依旧不忘。”
我有个朋友,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在家里养尊处优惯了,连喝杯水都要父母递上来。
但是自从有了孩子后,整个人却换了一个样,天天泡在厨房里,对着菜谱做各种美食。
我调笑她如今为何变成了贤妻良母,她一脸正经地告诉我:“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想起家来,记忆中只有外卖和餐厅的味道,我要有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会带给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这个烙印,烙在你的味蕾上,一辈子都抹不去。
食物可以唤醒人的记忆,味觉记忆,再通过记忆诉诸情感。
我们渴望妈妈的味道,不仅仅是对于食物本身的渴求,更多的,还有对于陪伴和建立情感链接的诉求。
高质量陪伴在孩子身边,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父母的爱是具象的,厨房里的热气腾腾,用心准备的食物,陪伴在身边的点滴,走进自己内心的倾述。
当我们回忆起同父母一起走过的日子,记忆中总带着温度的美味,凝聚在舌尖,传递到心头,无论走多远,剪不断,挥不去,永远充满了温暖。
而如果一个人的记忆中,只有冰冷的食物和冷清的厨房,即使是成年后,也依然会埋怨自己没有食物温度的童年,抱怨缺失父母陪伴的亲子关系,始终会对未感受过的温暖耿耿于怀,难能释怀。
在孩子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童年及幼年,妈妈带给孩子的依恋和温度,是孩子一生的底色,而那些厨房里的热气腾腾,就是妈妈的温度。
作家陈大咖在《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写道: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相处,总要绕到一日三餐的细小琐碎上,一天天累积。
厨房的温度,检验着婚姻的温度、亲子的温度以及家庭的温度。
作家林宛央说:“仪式感,是让我们拥有爱的感知力,并用心地去感知这个世界。”
厨房里的热气腾腾,也是一种表达爱的仪式感。
同样的一张饼,是自己一个人吃,还是全家人分着吃,心情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盘菜,是由外卖送来,还是同爱的人在厨房里经历择菜、洗菜、煎炸烹炒,热热闹闹地做出来,感情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顿早饭,是在外面快餐店吃,还是自己早起30分钟,精心为孩子准备好,带给孩子的记忆温度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在一起吃饭,一餐饭、一瓢饮是我们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
从小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方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习得爱和被爱的方式,自尊自爱,温暖而坚定。
而他也会明白,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家人,是很难被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