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记
《简史》作为一部讲述中国哲学的历史书,是按照中国历史分期来进行阐述的。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十六章,所讲的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时代。
今天看的是本书第三、四章。
第三章讨论了“诸子的由来”,包含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的是百家的分类。司马谈是进行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将百家分为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六家。其后的刘歆在司马谈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合为十家。
第二部分讲述“诸子的由来”。刘歆最先讨论这个问题,“他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各家的由来”进行了详细论述。而后,冯友兰先生在此基础上,以司马谈的六家为对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总而言之,一句话,诸子的产生就是吏师分离的结果。
第四章讲了“孔子:第一位教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讲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六经在当时指《诗》《书》《礼》《乐》以及《易》《春秋》。六经的存在早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而孔子实际上只是继承了六经,并没有对六经做任何创新性的工作。
第二阐述孔子的教育主张。一方面他主张向学生讲授经典,另一方面在解释经典时,又往往“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这一做法,后来发展成儒家的传统。
第三,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对待社会的问题上,孔子主张首先要“正名”。“正名”,就是要做到名实相符。比如教师。教师这个名字被创造出来,就被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一个人成为了教师,不一定就是教师,他还需要尽到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只空占着一个名字,却不能称为教师。
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孔子的核心观点就是“仁义”。“仁”的含义非常丰富,有时“泛指人的所有德性”;“义”更强调一个人生来就被规定了应做的事情,这是很纯粹的,不含任何“利”的存在。由“仁”形成了具体的“忠恕之道”,由“义”发展出了“知命”的态度。
第四,讲了孔子的超道德价值。儒家作为入世的哲学,除了它所提倡的仁义的道德价值,在孔子这里还发展出了比道德更高层次的价值。
第五,讲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孔子的地位在历史上虽有起伏,但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却从未动摇。
二、感悟
孔子的思想太深厚了,他对于今天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我们今天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道德准则,追根溯源,都包含在了孔子的思想里。
我特别想说的是,孔子的“知命”态度。孔子主张尽心尽力的去做一件事,至于结果就交给命运裁定吧。因为事情的结果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往往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结果如何,非人力可以决定。
现在的社会上,有一种风气,就是特别强调结果,凡事总要问个“有用吗”。这导致有用的东西,常常受到人们热捧;而无用东西,则鲜有人问津。
聆听孔子的教诲,他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要在意结果,享受事情的过程最为重要。有用与无用,不是个人就可以裁定得了的,那还需要命运的终审判决。
以写作为例。简书这个平台上汇聚了大量的简友,他们难道都是预言师,已经预言到自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名利双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看了很多类似的文章,绝大多数的简友抱着极其单纯的目的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深藏已久的“写作梦”。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快乐。结果不过是个客人罢了,偶尔聚一聚就可以了。
我们的生命有时过于短暂了,那就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疲倦。缓一缓脚步,享受过程,那是生命给予的最好恩赐。
让我们共同为此刻的美景举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