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之第一层
在日常的教研、课程设计中,感觉自己是素材的堆砌、平铺,关键点没有核心问题将思考向深处推动,所以观念建构不通透,偏告知。
问题之第二层
实际上自己备课、教研,课程设计只是寻求知识的内在逻辑上不断清晰,没有基于课程理念的内在观念建构,没有从自然到理性,再上升到圣贤自由的超越路径。没有个体性的超越,没有立个人的道德主体,没有向着人性的光辉、追求生而为人的高贵与尊严。
没有在与社会互动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没有意义与价值的彰显。这套人追求自由的超越路径在课程中没有很好呈现。王校在讲《传习录》中就有很好的呈现,从第一层要到第二层。
就像最近教研的宪法诞生主题,对儒家大课程没有很好领会,只是分析君主制弊端,试图从君主制发展出主权在民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出宪法。然而没有向下深挖,没有更深一层论述圣君贤相的立道德主体---道统问题。君主制弊端:有个人道德抉择君王的偶然因素,也有君主和民利益根本冲突的本质矛盾。
(孟子见梁惠王,试图通过王来实现其政治和社会理想),最后便没法更精辟论述出基于政统的法治的开创。
也没有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联系学生的社会化交往,可以尝试和学生讨论基于宪法从人治到法治的理解,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班级生活可以怎么开展。
(这些背后都有基于对国家、班级的爱,才会有创造性设施,也还需要领导力的体现。)
问题之第三层
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第三层哲学系统,在教研、课堂中会从第二次上升到第三层。
根本处自己是体、用不合一,没有理解教育的本质。自己只是在知的层面去打转,没有很好活出来,没有体现自身的存在,没有向着未来的可能性追问自身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