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
“只有当事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教练只是从旁协助。”
最近我对“教练”一词越来越有感觉,因为我觉察到以前的沟通方式都是自己一味在输出,给方法!似乎都是我在用力,讲了很多,反而对方无动于衷,自己也很累。昨天在团队沟通中,我慢慢觉察到自己,要换一个“教练”身份去提问,因为我知道最终解决问题的人主题是当事人”。
才发现这样的好处,激起了对方有在思考:为什么要去达成目标?以及达成目标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匹配的野心和能力有哪些?如何让这次跟之前有差异化?差异化会是什么?……
当我问出一系列问题后,我突然觉察到,我不再给方法,而是当事人在想方法?就像之前老师讲的一个背猴子的故事。老板总是很忙,因为员工都在问老板怎么办?老板说我考虑下,过两天回复你。这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就从员工的身上跳到了老板身上!老板变得越来越忙、员工也变得没成长!终归到底是教练的方式错了!
教练问话越精湛,当事人的智慧越呈现!而真正能做到一名好的教练,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极致的能力:1、大量学习,并要学会耐心聆听对方背后的声音。2、过程中要不断肯定重复确认对方所说所想。3、针对对话结束,邀请对方说出接下来的行动方案。
最好的教育是启智,最伟大的CEO是教练型领导,最智慧的父母是教练型父母。努力增长智慧,开启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