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对观课议课文化样貌的解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帮能写之。出乎其外,帮能观之。入乎其外,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诗词、人生的哲学,也是教学与观课议课的哲学。

今天是语文组第2次共读《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共读内容为第四节《观课议课文化样貌》与第五节《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其中第四节是第五节内容的基础,第五节是第四节的延伸和拓展,读懂了第四节,第五节就水到渠成。

第四节开篇,陈大伟老师就对“文化”进行阐释。“文化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改善生活的方式与途径。‘文’是找到对人的生活有积极意义的、好的、美的东西;‘化’是影响和改变,是改变人思维和行为的旧方式,形成一种新方式。”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最高追求,是有效教研的最佳形态。如何将共读理论转化为教研实践,创设积极向上的教研生态,形成学校的教研文化,推进教师专业成长?那就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陈大伟老师从人际“和”、求“不同”、致力于“思”、追求“诗”四个方面来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文化样貌,将以人为本的观课议课的前提基础、策略手段、核心关键与终极目标样态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观课议课下未来的理想的教育生活蓝图,为尝试实践观课议课注入新的动力与殷切的期望。入乎其内,就是要结合教研实践深入去理解共读理念,去探究观课议课的秘密,要有自己对观课议课的独特表达。

一是要深入理解“和”的内涵,因为“人际‘和’”是观课议课的前提和基础。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陈大伟老师认为“‘和’意味着和谐,它是差异中的同频和一致;‘和’还意味着和睦,参与者彼此友善,在关爱中共生;另外,‘和’也是合作,是共同、是一起,它不仅意味着参与者共同担当,也意味着参与者在活动中互相帮助。”无论是孔子的“和”,《中庸》的“和”,还是陈大伟老师观课议课中的“和”,都强调过程的和谐、和睦、合作,都指向结果的和顺、和畅、和悦。这与黉学“和美教育”的理念异曲同工,都是对个体的尊重,是个性张扬的态度,是生命舒展的姿态,是生命完满圆融的境界。人际“和”文化下的观课议课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打开自己、清空自我,悦纳他人的意见、建议,进行无遮蔽无障碍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与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生成,从而改进教学、创新教学,实现专业成长。

二是要具备“不同”的教学智慧。如果说“和”是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保护,对他人的接纳、成全与成就,那么“不同”则是对自己的尊重、信任与坚持,对自己的接纳、成全与成就。求“不同”是基于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意味着对他人的倾听与“看见”,意味着在现有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中探讨出“多”的可能,意味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意味着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意味着在议课时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观课议课的效果取决于不同的信息与经验碰撞出讨论和反思。”“不同”要求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尊重不同和差异,要于“不同”中发现问题与教育的可能,于“不同”中进行有碰撞的思想交流产生新教育智慧,于“不同”进行自我反思找到问题与差距,于“不同”中获得创新教学、专业成长实现自我超越的机会。而不能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出现专家的“一言堂”“独角戏”,失去观课议课的意义,让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

三是要锤炼“思”的能力。“我思故我在”。与听课评课提供思考相比,观课议课是促进思考。听课评课多用句号,观课议课则强调多用问号。句号用作陈述和评定,问号引起对话与反思。“观课议课中强调用问号,一方面是强调参与者通过询问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使观课议课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参与者不断“思想”,把思想从习惯的名词用法转化为动词用法。”观课议课强调“我思”,一是承认和强调“我”的独特价值,二是未来“我”的教学需要“我”,三是“我”的教学有“我”的独特性。这在黉学的集体备课与观课议课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验证。在观课议课时,要求参与者带着“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怎么上”的问题参与集体备课与观课议课;在交流时不仅要将自己的思想说出来,将自己的智慧奉献出来,还要向授课者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认真倾听他人的思想,用他人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获得专业发展。

四要有追求教学“诗”的信念。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中,在日益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只有眼前的苟且,更要看到属于我们的诗与远方。这个“诗与远方”是个人专业化的成长带来的自我认同感,是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师生生命与知识、社会生活的深刻共鸣,是师生家长共同朝向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在“早安新网师(1124)”中郝晓东主任说:“思维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可怕。所有的痛苦都是思维懒惰造成的。不仔细思考问题的本质、行为的目的,只是一味顺从世间法则,事是套用以往的经验,妄加判断,这是思维惰性最直接的体现。要克服思维的懒惰:一是培养对真理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二是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和接受表面的观点;三是能多元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看待问题,开放心态,接纳多样的观点和意见;四是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五是持续反思和自我提问,定期回顾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偏见。”观课议课让我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伟大事物”的篝火共同起舞,让我们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训练思维、更新观念,获得追求“诗与远方”的力量,让每一天的庸常与漫长变得美好而期待。

世界最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如何将共读的思考力转化为教学的实践力?这就需要“出乎其外”,将共读理念与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共读活动学理念,学方法;教研工作用理念,用方法。通过知识的“输入”“输出”,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改变现有的课堂,创新现有的课堂,追求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陈大伟在书中提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依据在于研究学,教的实现在于通过学,教的效果在于考查学。”这不就是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嘛!但如何将这个理解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课堂结果?恰好今早对今年新入职小杨老师进行了拼音《an en in un vn》第一课时的观课议课。我结合课例,先请小杨老师和其师傅就本节课谈谈如何落实陈大伟老师的理念,然后请其他老师交流如果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落实。在大家交流后,我就本节课来谈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一是要以终为始设计教学。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通过逆推法分解细化总目标,一直逆推到学生能力起点,确定使能目标及与之匹配的任务群;二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具体中归纳出大概念,通过迁移运用大概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确定每个任务相匹配的学习活动;三是要将“知识”当作动词使用,一切知识要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锻炼思维,在“发现”中培养兴趣,在“发现”中发展素养;四是教学要有模块意识,要有“节奏”。模块意识是知识结构化的表现。知识只有结构化了才不会忘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拥有结构化的知识,最终在迁移运用中将知识转化自己的素养。教学要讲究“节奏”,要遵循认识规律。怀特海提出“浪漫-精确-综合”,大到人一生的学习,小到一节课甚至一节课的某个环节都要遵行的教学节奏。只有呈现这样的节奏,课堂教学才张弛有度,师生才能共同奏出和谐的交响乐……以“和”为基础和前提的共读交流中,教研组成员围绕共读内容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对观课议课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加深理解,生成观课议课的智慧,让观课议课的“出乎其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师永远未完成的一种创造。“因为课堂教学永远未完成,所以教师对现状永远不满足,对课堂教学永远有梦想和希望,对美好生活永远有追求和行动……”对理想课堂的追求让教师永远充满激情。可以说,观课议课是追求“诗”的行动,让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变得五彩斑斓而充满阳光和希望;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这份阳光和希望变得触手可及,让幸福触手可摸,让每一天变得美好而充满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