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还看书吗?
你现在阅读一本书要用多长时间呢?
现在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平台将几十万字的书浓缩成几千字的精华推销给大众。人人认为每天花十几分钟或听或看这些精华就学完了一个作者毕生所学。
其实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以号称全网2000万粉丝的公众号“洞见”上的文章为例,有篇文章叫“《德伯家的苔丝》:越是难熬的时候,人越要体面”
文中提及的《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以为我们看的不是同一本书
首先故事内容不同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字叫《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力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力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庭窘迫不得已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克力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虽然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他们直接把哈姆雷特改成了哈利波特!
文章说苔丝悲剧的源头,是她自己心怀侥幸,企图借助他人逆天改命。但原著里却是苔丝因对家里唯一的马死而内疚,被父母逼迫着去亚力克家认亲的。
参见微信读书《德伯家的苔丝》第195页
文章说苔丝为了要与克莱尔攀上亲事决定保守秘密而事实是在结婚前苔丝写了封坦白信告知了她的被骗过往,没想到那封信被塞进了地毯下,而克莱尔错过了。苔丝第二次沦为亚力克的情妇是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不是心存幻想主动将尊严踩到地上。
参见微信读书《德伯家的苔丝》第622、第648、653页
第二,立意不同
小说描写的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善良、质朴、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拿起武器向仇人复仇的故事。小说对主人公苔丝不幸命运的描述,表现了人的命运、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等级差异和贫富不公等丰富深刻的内容,给人以众多的认知、启迪和警示。女主人公苔丝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之中的不朽形象。而我们这号称2000万粉丝公众号直接把女主人公描述为贪慕虚荣,步入歧途的失足少女。说它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贪婪、侥幸,乃至沉沦、疯狂。并且以她为反面例子,强行上价值,如“人越是落魄,越要守住底线:越是难熬,越要保持体面”。
我很庆幸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这篇小说以及改编的各个版本的电影,但是均未有像此公众号上的解读。
沈逸老师说“媒体塑造你的框架及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时甚至只做简单粗暴的灌输,以求塑造你的三观,而青年人是被争夺和抢占的主要对象。“很多媒体人将读到的二手、三手资料整合一遍,更有甚者为了上价值像这样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
公众号“L先生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揭露这类新媒体的写作套路:用95%的篇幅告诉你一个故事,最后用5%升华、点出主旨,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它们是如何从论据过渡到论点的,基本欠奉。这种故事式文章,会用大量篇幅,告诉你一个故事,写得栩栩如生、细节完善、十分动人,最后笔锋一转,直接把理论抛出来,给你呈上来,完事。就像一道精美的菜肴:刀工,火候,调味,摆盘,考究无比。但是,你所看到的,永远只是作者最终呈现给你的样子。作者想让你看到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更近一步:一个故事里面,所有的情节、细节、描述、叙事都是作者设定好的。甚至,读者会有什么反应,也是作者预先设定好的。简而言之:作者可以通过对故事的设置,来操纵你的反应、思考和情绪。你就像一只小白鼠,在作者诱饵之下,一步步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行走。你所产生的共鸣同理心,情绪,乃至恍然大悟都是作者设定的一部分,长此以往,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就像《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看到精美的食物迈不动腿,坐下越吃越多,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最后变成了猪。而你对此类鸡汤文越来越上瘾,会慢慢失去怀疑和思考的能力。
小时候我们学一本教科书需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而如今大家看一本百万字的书都只想依靠他人浓缩的几千字。况且文学从来都不是为了讲道理,而其语言的形式和意像的美,表达的意境才是需要读者反复去咀嚼的。而这就要求,读者有咀嚼能力,而这咀嚼能力的背后是训练有素的头脑,即文学素养。这个“嚼”的功夫,也可以理解为对语言符号的“解码”。也就是通过“解码”语言符号来激发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以及有效表达沟通。解码所带来的乐趣,包括对文学语言形式和意像的审美是一篇鸡汤文所无法比拟的。而长期的咀嚼会使你的”解码“能力与日俱增,文学素养也日益提高。而不用费脑子的鸡汤文会让你用进废退,逐渐丧失咀嚼功能。
鸡汤文可以偶尔作为高压生活的调味品,但切不可当主食食用,小心变成到点被投喂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