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第1章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1.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精彩分享——
课题分离:该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三种对错观,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商人的对错观。
法学家的对错观:谁证据确凿谁的错。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
商人的对错关谁损失大谁的错。
阅读心得——
作为一名老师,班级出现问题,你认为是谁的错?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后的结果,否则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啊。
2.人性、道德和法律
人性只涉及两点,生存和繁衍,这两点无善无恶。
道德是约定俗成的规范。道德不是人性的内在要求,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
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一旦触犯必然受到惩罚的道德。
阅读心得——
此人性和我们之前认为的人性好像不太一样,我们说人性有优点有弱点,可是刘润说的人性呢,是指关乎生存和繁衍,是无善无恶的。我倾向于认同刘润的观点,如果有善有恶那就是道德的观点了。
3.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和选择
精彩分享——
是否拥有智慧以及拥有什么层次的智慧,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人生中博弈是第3层,智慧,定力是第2层智慧,选择是第1层智慧。
博弈,一要靠心态,而要靠策略。心态:共赢和感激。
共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价值交换只有一个原则——共赢,即合作双方都可以获得价值。如果一方的胜利要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上,那就不做了。要么共赢,要么不干。
策略: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总当老好人,容易被欺负。
定力,可以换成长期主义。定力,是人生的智慧+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长期主义的胜利。
选择的智慧。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选择一个,放弃其他。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但放弃有时比选择更重要。人生的悲剧,往往来自看着前方,又想着后方,最后无路可走。
阅读心得——
共赢思维可以用在工作当中,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甚至与家人的相处中。也就是说,不能有一方存在白白牺牲,即使是父母。
我们与学生在一起,何尝不是追求共赢——我们共同努力,学生从教学过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端正三观;我们老师感受着学生的青春活力,心态因此永葆年轻,体验着传授知识的快乐,何况我们拿着工资。
读到共赢策略,刘润用电脑实验解释了为什么要“一报还一报”:在博弈论计算机模拟实验中,重复对方上一次的动作,最终得分最高——重复对方的动作,是最好的“生存策略”。
孔子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想到某一年领导让我把晋级指标让给某同事,我咨询一位非常信任的领导,领导说了一句话:你的善良,要带有锋芒。于是就没让,那一年顺利晋级,同事对我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让,不是共赢,因为是单方面的输;且如果真的让了,以后可能会有更多让你“让”的事情。不让,恰恰体现你的原则,科尔伯格的人格发展六阶段,其中第六阶段,美国年度教师雷夫提炼成了“我有我的原则并奉行不悖”,有原则,赢得尊重;没有原则,滥好人,不会得到多少尊重。
最触动我的是定力。这世界,多少个时刻,我们是急功近利的,希望学生像夏季的庄稼那样时刻处于疯长状态,希望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立刻成果显著,希望我们对某学生的帮助立竿见影,希望一个学期创造进步的奇迹……
但是很多时候,教育行为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就像你在班级推动阅读,每节课前开展好书共享活动,每周花时间与学生共读一本书,每月评选阅读之星,半年,一年,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效果,于是你的行为受到领导、同事和家长们的质疑,你,会不会继续做下去?
这就需要定力,风物长宜放眼量,坚持做正确的事就是了。
选择很重要,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你有过机会去大城市去理想的学校,但是最终放弃,因为权衡之后,你会明白,哪里更需要你,你在哪里更能实现你的存在价值;谁更需要你,你更需要谁。
好了,第一章的精彩分享和阅读心得就梳理到这里。